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军首部军教故事片《奇袭武陵桥》诞生记(图)

2014年08月06日 13:4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王贞勤

  说起军教故事片,一般人可能比较陌生,但一提起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两部电影就是我军以故事片形式拍摄的军教片,因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不仅部队指战员爱看,还历来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那么,我军最早拍摄的军教故事片是哪一部呢?是诞生于1958年的《奇袭武陵桥》,故事片《奇袭》就是此片的大众版。《奇袭武陵桥》的诞生,不仅增加了我军军教片的一个新品种,更孕育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地雷战》《地道战》。

  侦察处长发现一个好素材

  1958年秋,被外界俗称为“解放军总情报部”的总参二部,在京召开全军情报工作会议,38军负责情报工作的侦察处处长魏德才等人赴京参会。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在讨论阶段,大家围绕如何做好我军新时期的情报工作,纷纷献计献策。主持会议的二部部长刘少文一边和大家讨论交流,一边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闪光点”。

  这时,有人建议说,我军在长期的战争年代积累了非常多的情报侦察工作经验,现在大规模的战争刚结束没几年,应该趁参战人都还健在,好好搞些经验总结,这个建议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鸣。刘少文也非常赞同,说:“好呀,建议首先从基层搞起,多少不限,形式不限。”

  魏德才回到岗位后,头脑中有关经验总结的话题老是挥之不去。一天,他与侦察处的几位领导开会商讨工作,提出了这一问题,得到大家的赞成。会上决定先搞个侦察战例汇集,约请战争时期在38军做过情报侦察工作的凌少农、周文里、张魁印等同志,根据各自的战场情报侦察工作经历,撰写一批经验心得稿件。不久,第一批20多篇稿件就汇集到了侦察处,魏德才一一过目,发现质量大都较高,特别是张魁印写的《朝鲜战争穿插》一文,引起他的浓厚兴趣。

  张魁印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作为38军的侦察科长,随部队入朝参战。《朝鲜战争穿插》记述的正是他在朝鲜战场率领侦察兵奇袭武陵桥的一段传奇经历。

  以故事片的形式拍摄军教片

  魏德才将张魁印等人的作品送到沈阳军区情报部,该部的方正处长仔细看了《朝鲜战争穿插》等文章后,说:“你们搞的不错。特别是张魁印的这篇,描写细致,情节生动,战术分析也很到位……”

  “倒是一个很好的军教片题材,拍个军教片说不定会火上一把……”魏德才信口插了一句。当时部队经常放映战术、战例类的军教片,魏德才看了不少,对张魁印的这篇文章,他见方处长和自己“英雄所见略同”,头脑中马上蹦进“军教片”这个词来。

  没想到他只是这么随口一说,方处长倒认真了,说:“对……你们不妨就搞个军教片试试。”他立即给总参二部首长打电话,接电话的徐明辉副部长指示说:“可以试试,趟趟路子。拍摄成功的话,可以作为明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方处长放下电话,对魏德才说:“二部首长同意了。你们试着搞一搞吧,有困难来找我。”

  一回到军里,魏德才立即打着上级的旗号向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罗昆山作了汇报。罗昆山听完也说:“好呀,你们搞吧。”魏德才挠了挠后脑,说:“搞是搞,就是我这个侦察处没有像样的笔杆子,能不能请军党委说句话,给弄一个。”“你找宣传处文化处吧,就说我叫你找的。”

  于是,魏德才找文化处处长左原商量,他表示大力支持,说:“我给你派个人,保证十拿九稳”。“谁?”“满健。他搞这个拿手,正在法库县山区战备工地上。我们先说好,他只是借调,你们要好借好还。我们才舍不得把他给你呢!”

  得到罗副军长许可后,左原立即给114师政治部打电报,从法库县山区战备工地把满健借到侦察处。满健一报到,侦察处立即组成创作组。

  虽然总参和沈阳军区已经同意以张魁印的《朝鲜战争穿插》一文为基础搞个军教片,但到底具体怎么搞,上面没有具体规定。满健在认真研读了文章后,认为这个题材颇具传奇色彩和故事性,提出要搞就要突破一般军教片的框框,过去那些以说教为主,以干巴巴的军事术语和分解动作组成的军教片,广大官兵感到枯燥乏味,不爱看。能不能搞个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贯穿着军事知识的片子,简单地说,就是以故事片的形式拍摄军教片。

  创作组和侦察处的其他同志,虽然也都认为满健的这个建议很好,但以前全军都没有这么搞过,谁都不知道这么搞合适不合适。

  侦察处自觉无权决断,就把这一想法向罗副军长作了汇报,罗副军长当即表态支持,他说:“我不大懂创作,你们先按新思路搞出初稿来送上级看看,如果出了什么问题由我负责,你们只管大胆搞。”

  第一遍提纲式的初稿很快就写出来了。魏德才拿给方正处长看,他说:“干脆,你就带着直接去北京找总参二部。”

  总参二部部长刘少文和副部长徐明辉接见了魏德才,留下初稿,要他在北京等几天,等部长们看完稿子再说。两天后,刘部长对魏德才说:“好啊!你们这是个创新,我支持按你们说的方式拍电影,搞个新颖的军事教育片。我已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说好,由他们负责拍摄,叫他们保证拿出主力支援你们,一定要搞出成果来。”魏德才听了挺高兴。二部首长没有对初稿提出删改意见,要他回去充实提高。

  待第二稿送到总参二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已从军事导演组抽出两个导演来看稿子,一个叫任旭东,一个叫唐英奇,他们都对本子特别感兴趣。

  任导说:“这个本子咱得费费脑子,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他想了想后又对魏德才说:“能不能再来个创新!”魏德才问“咋创?”他说:“兵演兵,官演官,要你们部队首长也参演。”

  魏德才自然无权回答这个问题,就说:“这得试试看。”他想,光导演说可不中,得二部首长说话才好使,就鼓动导演去游说二部首长。不久,刘少文的秘书过来对魏德才说:“刘部长已经同意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的意见,你回去就跟你们军首长说,这是二部首长的意见。”

  这次陪同魏德才进京的,还有沈阳军区侦察处的姜寿昌。他见二部首长这么重视这部影片的拍摄,也当场向魏德才表态,服装道具什么的一切由他负责,但剧本还得魏德才他们掌握。

  上映后在军内外都引起轰动

  38军的军政首长听说要他们亲自出马演电影,一致表示要谁给谁,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

  随后,任旭东和唐英奇来到38军,先和满健见了面,接着去见罗副军长,一见面,他们就激动地说:“罗副军长的形象气质都非常好,就要他演师长。”军党委很快决定,同意罗昆山同志亲自参演这部电影,同时参加并领导创作组,这样便于随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此后,创作便进入冲刺阶段,两个导演在招待所坐等定稿,满健日夜兼程修改,姜寿昌和魏德才等人帮助推敲每一段中的有关军事技术细节,因为这是一部军教片,片中的每一个术语和细节都必须精确,不然就会贻笑大方。这样反复推敲了将近一个月,全部定稿,导演也很满意,同时也物色好了大部分主要演员,演员几乎全部来自38军,可谓真正的一部“兵演兵、将演将”的电影。

  定稿后,罗副军长带领魏德才、满健和任旭东、唐英奇等主要创作组成员,再次到总参二部商讨相关事宜。晚上,刘少文部长请他们吃饭,并请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坐陪。饭间,有人说罗副军长的气质非凡,演首长一定叫绝,陈播说:“我们厂的演员演首长总也不像,派几个人跟你学学,跟你吃,跟你喝,就是不能跟你住,因为还有女的。”罗副军长倒不好意思了,说:“不要那么说,我们共产党的首长都大同小异。”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果真派来几个演员,跟着罗副军长等人体验生活。后来,电影拍出来后,罗副军长果然不负众望,一举一动都演的非常到位。

  在拍片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赖传珠发了话:摄制组不管到哪里,当地部队都要提供方便,到哪里用哪里的部队。动用一个团以上的部队,要上报军区司令部,只用几个连或几个营,两三辆坦克就用不着跟上面打招呼了。

  有了各方的大力支持,片子拍摄得非常顺利,当年11月就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时,两个导演提出影片的片名就叫《奇袭武陵桥》,大家都表示赞成。至于署名问题,他们说,道具、化装等演职人员的署名都好办,作者当然是满健,但魏德才也应当是作者。其时,满健已决定到中央美术学院去进修,罗副军长为署名的问题事先也征求过他的意见,满健表示离开前给部队作点贡献,不署个人的名。魏德才也表示,这应该归功于军党委,也不用署他的名。几经磋商,作者署名就用38军的代号:“0948部队供稿”,魏德才和姜寿昌都署了个军事顾问。

  由于以单位名义供稿,就不能给作者稿酬。刘少文部长提出应给满健和魏德才一点奖励,提议一人奖励一块手表,仓库里还有很多,都是驻国外大使馆的武官们戴的。罗副军长表示感谢总部首长的关怀,他们回去对两人进行表扬就行了,就不用搞什么物质奖励了。陈播插话说:“应当由解放军报报道一下。”

  《奇袭武陵桥》在1958年底在全军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指战员们都非常喜爱这一故事片似的军教片,不少人甚至一连看了好几遍,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许多军事专业知识。部队干部战士的家属等外部人员看到该片后,也立即被该片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地方上纷纷到部队要来该片的拷贝,放映后同样得到好评,大家都以能看到军队版的《奇袭武陵桥》为荣。

  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两名同志来到38军,找到魏德才,说《奇袭武陵桥》的故事情节很好,部队外的普通观众也都很喜欢,但因为是军教片,里面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一些军事术语,并穿插运用了一些战术分析镜头,不适合对外公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想改成故事片。魏德才领他们见了罗副军长,罗副军长说,权限不在38军,建议他们去找总参商谈。不久,总参批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这一请求。

  改拍后的《奇袭武陵桥》将片名换成了《奇袭》,于1960年在全国公映。该片基本上还是《奇袭武陵桥》的那个原型,连片头的画面都没动,把“0948部队供稿”去掉了,没有编剧,中间也只去了些有关指挥方面的细节,同时也增添了其他一些细节,另外,演员也都换成了专业演员。电影公映后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喜爱,一直在各地热映不衰,被誉为战争电影片中的经典。

  自这次有了以故事片的形式拍摄军教片的成功探索后,军教片从此多了一个新品种。此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接连拍了《地雷战》(唐英奇执导)《地道战》等等类似的军教故事片,大受部队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至今仍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奇袭武陵桥的经典战例出在38军,全军首部军教故事片《奇袭武陵桥》也诞生在38军,一直被38军引以为傲。自此,每逢新战士入伍,38军都要放映《奇袭武陵桥》这部影片,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