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曝中国航空研发两大缺陷 吁设企业级研发中心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02日 15:11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针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同时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诸如促进机构合作的跨学科联盟、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整合研究机构等多种措施,力图通过组织制度的顶层设计来寻求关键技术的突破。科技创新作为航空工业的立业之本,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组织模式,对我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航空研发力量分散及技术链条割裂,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

  我国航空业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已形成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装备制造的完备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气动、结构、动力、材料、制造等传统航空科技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研发出歼15舰载机、大型运输机、预警机等新机型,实现了我国航空研发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的转变。实践证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国航空工业研发组织模式符合原有的航空工业布局特点,对航空工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但是,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具有多专业、多学科高度交融,信息、知识、经验、手段、技术高度聚合等特点,能够快速形成创新或实现集成化的突破。航空工业具有技术高度交叉、资本投入力度大等特点,往往成为先进技术最先应用的行业,是科技革命的示范和先驱行业。面对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笔者认为,我国航空工业原有的研发组织模式总体而言相对滞后,研发组织的结构性矛盾已凸现出来,制约了学科交叉的加速融合和新兴技术的广泛渗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发资源的分散布局影响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历史环境的原因,形成了研制力量相对分散的布局和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这种按领域、部门划圈的“孤岛”式研究,弱化了统筹协调能力,阻碍了关键技术及尖端技术的集中突破。

  2、研发链条存在断点严重制约着系统性创新

  航空科技体系系统性突出,各项技术之间关联性很强,不能容许存在知识和技术“断点”。以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为例,国内碳纤维生产厂家约有十余家,其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材料均需进口。少数几家行业领先企业虽然国产化水平较高,但在规模生产上严重不足,例如,目前3D打印技术已在各个领域中使用,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英国华威大学早在2012年即已开发出新型导电塑料复合材料,用于个性化电子设备打印;美国Arevo实验室目前正积极开发由碳纤维和碳纳米管增强的基体聚合物PEEK作为3D打印的原料,之前Solvay公司三个等级KetaSpire Peek以其耐高温、耐化学物质的良好性能,得到空客认定并用于制造内饰。我国虽然在钛合金等传统金属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复合材料领域却着墨不多,适用于3D打印的复合材料尚不能及时配套,“无米之炊”的尴尬困扰着3D打印技术在我国航空制造中运用的自由度。由此可见,克服航空领域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的机制关卡,急需创新研发组织模式,实现系统性创新发展。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