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E-2D预警机上航母服役 强化低空及对地海探测

2015年03月25日 15:47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E-2D“先进鹰眼”预警机(资料图)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美国海军3月13日宣布,诺斯罗普 格鲁曼公司生产的E-2D“先进鹰眼”早期预警和控制(AEW&C)飞机已开始在海军“西奥多 罗斯福”号航母上执行首次部署。作为美国海军“西奥多 罗斯福”号航母(CVN 71)第1舰载机联队(CVW -1)的一部分,5架分配至航母舰载早期预警机第125中队(VAW-125,“虎尾”中队)的E-2D预警机已开始执行首次部署。“西奥多 罗斯福”号航母3月11日离开其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的母港,执行环球部署任务(目前已加入位于欧洲的美国海军第6舰队)。

  发端于越南战争的E-2“鹰眼”预警机

  E-2“鹰眼”(Hawk eye)前身是E-1“追踪者”(Tracer)预警机。E-1是由S-2“追踪者”(Tracker)反潜机发展来的,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预警机,E-2则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全新设计的预警机。由于E-1的性能不尽如人意,美国海军推出了E-2,并很快投入越南战场。E-2是格鲁门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舰队设计的空中预警飞机,在海军航母编队中担任空中预警和指挥任务,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

  E-2预警机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升级改型最多、生产数量最多的预警机,是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的预警机,包括日本、以色列、新加坡、埃及飞法国和中国台湾。20世纪60年代初,由格鲁门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E-2舰载预警机问世,并在此后40多年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改进发展,先后有A、B、C等型号。由于具有独特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显赫的实战功绩,“鹰眼”系列预警机一直在美国海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该机是唯一能从航空母舰上起降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也可在陆地上部署使用。它的载机是专门设计的,而不是对已有机型的改装,其雷达天线罩可升降、机翼可折叠,与大型战略预警机相比,其造价和使用费用相对较低。

  在越南战争中,E-2A预警机和E-2B预警机执行引导攻击机返航,探测任何接近航母的海面或空中不明目标,以及探测敌方的火控系统、对地空导弹阵地进行定位等任务。于1973年开始服役的E-2C预警机,非常适合在远洋空域执行任务。在中东战争中,以军在地中海的安全空域部署了2架E-2C预警机,监视贝卡谷地的SA-6导弹群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最终E-2C预警机协助以色列空军战机摧毁了全部SA-6导弹发射系统,击落叙利亚飞机81架,而以色列飞机无一损伤,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

  1990年以后,E-2C预警机曾陆续参加了波斯湾的沙漠风暴战役、对伊拉克南北禁航区的监控、南联盟和科索沃冲突等作战行动,主要承担空中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式军事需求的出现和相关技术的进步,美军仍在对现有的E-2预警机进行进一步的替代和升级,提出了多种可选的方案,其中包括曾先后“流产”的EXAEW“联合翼”方案和S-3方案。最终,美军选择了“先进鹰眼”预警机E-2D改进型,其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配备了更强大的AN/APY-9雷达(洛 马公司研制),可对敌机和敌方巡洋导弹执行360度预警。美国海军目前也正在为E-2D预警机增加空中加油能力,令其具备更大的航程和续航力。

  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历经波折终服役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国海军制定了“先进鹰眼”改进计划,包括按照“雷达现代化项目”换装新的相控阵雷达和新的任务计算机,加装远程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装备具有CSM功能的通信系统,改进电子支援措施系统,改装驾驶舱等。“雷达现代化项目”有两个方案:一是采用机械旋转与电子扫描相结合的ADS-18雷达天线,二是采用更先进的超高频电子扫描天线。

  2005年3月14日美国海军正式宣布,配备“先进鹰眼”雷达的新式预警机获得正式编号——E-2D。同日,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宣布,“先进鹰眼”雷达已成功通过关键设计评审。美国海军同时宣布,新一代的舰载预警机将于2011年服役。海军计划购买75架E-2D“先进鹰眼”(包括2架试验机)预警机代替整个E-2C预警机机队。据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表示,每年需生产4套新雷达系统,E-2C预警机升级将一直进行到2020年。

  然而,由于经费和技术等原因,E-2D的服役进度大大推迟。2013年7月,美国海军授予诺思罗普 格鲁曼公司1.137亿美元先期采购合同,该合同是根据美国国防部全速生产决定授出,为第二批次5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的全速生产提供长期物料以及其他支持。该合同使包括低速生产和高速生产在内的E-2D飞机的采办数量达到30架。

  据海上力量网站2013年12月12日报道,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在2014年末将形成作战能力,并将在随后很快进行部署。诺思罗普 格鲁曼公司负责E-2/C-2(预警机和运输机)系统的副总裁巴特 拉格诺表示,E-2D预计在2014年10月份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计划将于2014年12月或2015年1月进行首次部署。美国海军首个E-2D中队——设在诺福克海军基地的125舰载空中预警机中队近期完成了这款新机型的部分航母认证。

  结果最终的首次部署时间还是推迟到了2015年3月,预计首艘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E-2D预警机将于2019年前后准备就绪,随后所有E-2D预警机都将进行相同的系统提升。美国海军E-2D预警机计划列编75架飞机,定于2025年完成交付,其中16架已于2015年1月交付完成。而从2017年开始,海军现役61架E-2C预警机将逐步结束服役。

  悉数“先进鹰眼”预警机的三大先进之处

  从媒体公开的图片上看,E-2D预警机在外形上与美国海军的E-2C“鹰眼”预警机几乎完全一样。这种被称为“先进鹰眼”的预警机,究竟先进在哪里呢?

  一是实现网络化作战,新增空中加油能力扩展执勤时间。E-2D“先进鹰眼”预警机拥有新型雷达、战区导弹防御能力和多功能传感器集成,可提供威胁告警和位置数据。该型飞机安装有战术玻璃座仓、AN/APY-9固达和电子扫描特高频雷达、收发报机、敌我识别系统,拥有空中加油能力,最多可连续9个小时执行任务。由于E-2D平台的先进性,使其可以同时在空中打击、地面火力支持、救援行动和网络禁毒行动等多种任务间进行协调。据估计,E-2D将有助于海军进行战斗指挥和控制。它能全面监控整个战场,统一部署作战任务,同时使己方航母战斗群不处于敌方火力打击之下。目前,E-2D预警机的滞空时间约为4.5-5个小时,要实现24小时执勤,一种方法是将每艘航空母舰上的4机中队变为5机中队,另一种方法是为预警机增加空中加油能力。美国海军已通过“干插座”试验模拟了使用KC-130或F/A-18为E-2D预警机加油时的空气动力环境;另一项改进则是在外折叠翼中增设燃料存储装置。通过改进可将E-2D预警机执行任务的时间延长到8.5-9小时。

  二是目标探测距离远,探测模式独特。E-2D预警机采用的是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的UHF波段APY-9雷达,配用ADS-18型天线罩。根据目前披露的数字,该雷达对于战斗机大小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约为300海里。新型雷达采用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用以去除杂波和定向干扰,滤出低空及地面运动目标信号。该算法的采用将使雷达具备较强的低空以及地面、海面目标探测能力。此外,APY-9雷达还集成有全新的被动监视系统,可以对敌方的发射机进行精确识别和定位,指挥己方战机对其实施快速攻击。E-2D预警机探测模式独特,首次采用组合探测模式,一方面表现在E-2D预警机的APY-9雷达采用了机械扫描与电扫描相结合的探测方式;另一方面则表现在E-2D预警机与F/A-18ElF战斗机以及“宙斯盾”战舰的组合作战方式。与E-2C的单一机械扫描雷达扫描相比,E-2D预警机组合扫描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不但能进行360度的全空域扫描,又能对重点区域、重点目标进行重点观察。

  三是体系结构开放,可维护性高。E-2D预警机将采用开放式电子体系结构,使其能快速更换设备,应用最新技术。诺 格公司建议,未来应确保每18-24个月为E-2D预警机进行一次升级。在升级期间,E-2D预警机的硬件和软件将随着先进技术的嵌入得以更新,升级将带来许多新的提高,如改进的战斗识别、多谱段融合、平台到平台通信的自动控制等。与E-2C预警机相比,E-2D预警机在可维护性方面的进步也非常明显。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先进鹰眼”产品支持部门经理斯科特 吉布斯指出,现役E-2C预警机机群的平均故障间隔飞行时间为0.54小时,美国海军希望能提高到0.8小时,而E-2D预警机则达到了1.2小时;现役E-2C预警机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是25.5飞行小时,美海军的需求是81飞行小时,而E-2D预警机则已提高到了106飞行小时;平均维修时间,美国海军的需求是3.98小时,而E-2D预警机已下降到了2.28小时。(谢武)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