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日难承受与中国长期对立 意气之争成分很重

2015年05月28日 09:0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出现进一步改善的诸多信号。习近平主席与安倍首相万隆会议期间举行了会晤,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日本各界人士3000人来华旅游交流,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与此同时,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并未褪去。日本方面宣布在亚洲投资1100亿美元,并对中国恶语相向,这被海内外普遍解读成日本为平衡亚投行影响所采取的针锋相对行动。此外安倍夫人高调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姿态展示。

  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难处理的双边关系之一,由于日本是中国近邻,颇具实力,中日之争成为严重牵动中国国家利益的考验。有很多矛盾、包括外部因素在牵制中日关系的改善,实现真正的突破很不容易。在此,我们只想对中日关系的诸多要素做一番梳理,推动人们的更多思考。

  首先,中日关系不是两国任何一方可以赌气放弃,任凭它跳水、恶化的双边关系。尽管中日民众对对方的好感度都大体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但两国社会都保持着对彼此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中日谁对谁更重要些?这基本无法计算。中国在快速崛起,与中国长期战略对立是严重的自我消耗,必将逐渐成为日本的不可承受之重。对中国来说,日本同我越紧张,就越会主动强化日美同盟,而它在中美之间如何移动,会影响到亚太地缘政治竞争形势的性质,增加或减少中国在美国面前的战略主动性。

  在中俄美大三角关系中,近年来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变动。在中日美这个三角中,中日对立带给中国的后果,恰如美俄关系恶化带给美国的后果。

  对中国来说,日本问题是当下的麻烦,中日美三角关系则事关中国亚太方向的战略环境面貌。但这两条线索彼此并非可以舍一个保一个的关系,它们孰轻孰重的逻辑即使理论上存在,但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北京和东京不是想好起来就能很快做到的,中国如果靠放弃原则实现妥协,恐怕也没用。坚持原则、在必要时敢于斗争,这被证明也是中日走向缓和的法宝之一。

  中日心理上的对立要多于两国实际利益的分歧。在中日矛盾中,日本对华的意气之争成分很重,这刺激了中国社会反过来对日本的情绪性认识。当下形成了中日舆论相互刺激的情况,它看上去有点幼稚,但化解这个问题常常无从下手。

  日本在二战中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日本人民“受害”的一面主要来自其与美国的太平洋战场,尤其是它挨了美国的原子弹。但日本舆论更加“厌华”,这很值得思考,当然也意味着有改变的空间。

  中日关系过去有“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大量经验,日本3000人代表团来华,似乎告诉我们,把日本人民同右翼势力区分开来,加以不同对待,仍有着一定的基础。

  北京和东京都有避免发生军事冲突的强烈意愿,但这种愿望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呈现。两国社会中的民粹主义都有着蛮强大的影响力,喊打声在各自舆论场上不时出现。

  不难看出,中日关系难点明显,但可用来实现突破的潜在途径也不缺乏。双方既然都实际认为对方重要,就不应在一些力量的压力下隐藏这种愿望。中国作为大国应保持认识上的豁达,相信对外展示善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它只能让外界看清我们的实力和自信,对我们多一份敬意和尊重。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