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国能研战略轰炸机 造类似B-2发动机简单

2015年07月16日 09:1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专家:中国能研战略轰炸机造类似B-2发动机简单
资料图:美国B-2轰炸机

  “抗议一千次一万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机翼扇动一次。”很多人都听说过普京的这句名言。被“普大帝”视为战略核力量代表的,不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洲际导弹与核潜艇,而是俄罗斯人西科斯基发明于一战前夕的战略轰炸机。

  昨天,一架俄空军图-95战略轰炸机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坠毁。显然,这与俄战略轰炸机近年来不断提升巡航强度有关。

  近日,中国国家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中国可能计划发展远程轰炸机》,表示轰-6系列难以满足空军作为“战略军种”的需要。这引发法新社等外媒高度关注,认为这是中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宣言书”。

  中国需要战略轰炸机吗?我国未来的战略轰炸机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两个激动人心的问题,记者请教了钱报智库、著名军事观察家李小健和宋忠平。

  为何要砸重金发展战略轰炸机?

  智库观点:它已成为我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最大短板

  今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位于陕西的轰炸机部队,并登上了新型轰-6K中远程轰炸机。之后习近平表示,已将解放军空军定位为战略军种。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期军方的会议上空军已将战略轰炸机定为优先发展项目,《中国日报》《航空知识》杂志等官方媒体更是频频吹风。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已下定决心发展先进战略轰炸机。

  核大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由陆基战略导弹、海基战略核潜艇与空基战略轰炸机构成。“空军老旧的轰-6中程轰炸机,速度慢、航程短、载弹量小、完全没有隐身能力,作为空基核威慑可谓聊胜于无,成为‘三位一体’的头号短板。”李小健说。

  “早在1970年代,为应对苏联可能的入侵,中国提出了战略轰炸机设计方案,代号为轰-8,以轰-6为蓝本放大,翼吊4台涡扇发动机,设计载弹量18吨、航程11000公里。”李小健介绍,但由于技术储备和研制经费不足,轰-8项目在1971年9月终止。

  “白天鹅”和“黑蝙蝠”哪个才是我们的样板?

  智库观点:B-2隐身路线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未来战略轰炸机应该是怎样的?是应该走“白天鹅”图-160的超音速路线,还是“黑蝙蝠”B-2的超隐身路线?

  对此,业界和民间多有分歧。《航空知识》副主编王亚男认为图-160的超低空突防能力是必须的,B-2在日益完善的反隐身探测体系面前,其隐身效能很可疑。而军事科学院的杜文龙则认为,未来战略轰炸机必须走B-2的低可探测性道路才有生机。

  对此李小健分析道:“图-160在高空最快可达2.1倍音速,可这么大雷达反射面积的大家伙,很容易暴露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先进的远程防空导弹或战斗机发射的空空导弹,普遍达到三到四倍音速。轰炸机飞得再快也快不过导弹。”

  面对美国在我们家门口建立的三道岛链防线,以及巨大的太平洋作为天然屏障,图-160这样的非隐身轰炸机虽然航程足够到美国本土,但无法独立突破美国及其盟友的空中和海上防线。“因此,研制类似于B-2的纯隐身轰炸机,才是唯一选择。”

  我国真的有研发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吗?

  智库观点:中国基本具备了研发战略轰炸机的条件

  B-2单价高达24亿美元,比宙斯盾驱逐舰还要贵,是迄今最昂贵的飞机。一个连合格的大型民航客机都还没造出来的国家,想要搞更“高大上”的战略轰炸机,那肯定是一种奢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自研战略轰炸机的典型心态。

  不过,智库专家提醒大家,伴随中国军工实力的爆发性发展,旧观念得改一改了。

  “从2011年1月歼-20的首飞,再到2012年‘鹘鹰’首飞,再到2013年‘利剑’首飞,三款隐形战机的气动布局分别是鸭式、常规式和飞翼式,证明中国研发隐身战机的能力越来越强。2013年初运-20战略运输机首飞,而世界上能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也具备研发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超大金属构件加工技术、超大复合材料蒙皮技术等,在两者身上是共通的。”李小健认为,中国基本具备了研发战略轰炸机的条件。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确相对落后,但想要搞出亚音速的B-2,发动机反而是简单的。”李小健透露,B-2所用的F118涡扇发动机,其实是F110去掉加力燃烧室的简化版本,中国“太行”发动机与F110同源,加以简化没啥障碍。

  宋忠平则显得更为乐观。“相对来说,中国的隐身、飞控、航电、材料技术,比动力技术更有实力。而且中国有世界顶尖的风洞体系,能设计出最优化、最合理的气动外形。”

  本报记者 屠晨昕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