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中国抓紧高超音速导弹测试 即将超过美国

2015年07月21日 09:12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X-51A被认为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典型代表

  “一小时打遍全球”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美国却高兴不起来。“美国之音”网站20日发表题为“中国抓紧进行高超音速导弹测试”的报道称,中国正快速发展高超音速能力,可能很快超过美国,将对美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五角大楼设想用这类武器获得常规战略威慑能力,目前在该领域仍具有明显优势,只是美国“既想拥有随便打击别国的能力,又想对别国反击免疫”的美梦被打破了。

  担心中国“跳到美国前面”

  “美国之音”网站称,在18个月内,中国已进行了4次高超音速飞行器测试,这是中国“继续致力于研发先进武器”的信号。得到中国官方确认的最近一次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是在今年6月9日进行的,中国国防部强调“这些飞行器的测试不针对任何国家”。

  美国核政策项目联合主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詹姆士·阿克顿认为,尽管中国这四次测试中有一次曾遭遇失败,且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仍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中国正在快速发展高超音速能力,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超过美国。阿克顿在上周的国会早餐会上谈论了该问题。他认为,现有的证据表明,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发展明显比美国落后,但“不能说明中国无法更快地部署或美国的领先是永远的。”

  报道称,美国国会近年已多次对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的进展表示关切,担心美国在此轮高超音速军备竞赛中落后。“一轮接一轮的国防预算削减已让美国的技术优势面临威胁,中国以及其他竞争者在军事上将与美国平起平坐”,“他们好像要跳到我们前面”。

  美国仍保持明显领先优势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巡航速度通常在5倍音速以上,目前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乘波体设计、使用吸气式发动机,高超音速飞行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比如美国的X-51A等。另一类是靠洲际导弹、火箭发射的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这类飞行器由火箭等送到大气层边缘后释放,然后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

  报道称,除了美国和中国外,俄罗斯和印度也在推进本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项目,以反制敌方导弹和太空防御系统。不过就技术水准而言,美国仍占据明显优势。X-51A是唯一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过稳定可控飞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而在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美国也是最先进的。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纵向和横向的机动能力以及弹道高度上,例如美国“猎鹰2”亚轨道飞行器在纵向上的机动距离可达5000公里,横向上也能超过2000公里,这样的技术参数是其他国家目前还很难比拟的。报道称,自2010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进行高超音速武器试验。两年前,五角大楼完成第四次成功试验,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列装这种武器。

  担忧源于技术垄断被打破

  美国对自身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领先优势心知肚明,但仍对中国的进展表示担忧,更多是这种难以拦截的新武器“不再只掌握在美国手中”。阿克顿说,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是因为“目前没有技术能保卫大片区域免遭高超音速武器攻击。只能想想其他办法,例如选择性地选择保护高价值目标和关键设施”。

  据介绍,高超音速武器速度极快,留给对手的发现和反应时间非常短。此外,它的飞行高度通常在200公里甚至在100公里以内,地面雷达受地球曲率影响,难以提前发现、预警和精确跟踪。相比之下,洲际导弹的弹道高度可达1000公里。其次,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弹道具有不可预知性,对手的反导系统即便发现了也很难实施中段拦截。

  一名中国专家表示,美国原先研制高超音速武器的目的是要实现“一小时打遍全球”,从而具备垄断性的常规战略威慑能力。美国对中国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感到担忧的实质,是“美国既想拥有对别国任意打击的手段,又想对别国的反击完全免疫”,进而掌握绝对的优势。从这点上看,中俄印等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打破了美国凌驾于别国之上的绝对安全梦想,实际上是达成了新的战略平衡。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亦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