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军仪仗指挥刀艰辛研制过程:老兵把积蓄全拿出来

2017年08月28日 11:5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铸刀

  老兵沈从岐与“天下第一刀”

  本报记者 刘百军

  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天安门城楼,走过金水桥……

  雨中,清晨,宽阔的长安街上灯光闪耀,一队威武的国旗护卫队战士,踩着鼓点,雄赳赳气昂昂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正步走!”话音刚刚落下,果断地抽刀、举刀,将升旗指挥刀高高举在胸前,伴随着带队警官的这一系列动作,队员们“踏踏踏”的军靴与地面之间响亮的敲击声有节奏地响了起来。这是今年6月下旬在网上流传的一段很火的小视频。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他们风里雨里,捍卫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网友“淡墨wxx”在网上留言说。

  “能成为其中一员,凤毛麟角,是一件一生值得骄傲的事!”网友“济南府农民”说。

  8月9日下午,《法制日报》记者来到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采访,负责当天任务的执行队长(带队警官)刘永久告诉记者,他从2016年8月12日接任带队警官职务,现在已近一年时间,自从负责这个任务后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告诉记者,每天负责升降国旗的队员有36名:32名托枪方队队员、3名护旗手和1名执行队长。整个升降国旗的过程约5分钟。他们平时训练十分辛苦,为了出效果,队员们平时训练和升降国旗都要穿礼宾服,“冬不穿棉夏不穿单”,而作为执行队长,他需要在行进中和升降国旗时熟练并且准确无误地使用升旗指挥刀向国旗敬礼。

  “很自豪!”刘永久说。

  说起刘永久手中的这把升旗指挥刀,人们都很熟悉。然而,如果问起这把刀是谁发明制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安门升旗指挥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指挥刀之间有何渊源,可能很多人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老兵接下仪仗指挥刀研制任务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升旗指挥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指挥刀都诞生于共和国老兵沈从岐之手。

  沈从岐出生于1940年,鬓发早已斑白,别管天气有多炎热,在正式场合他总是喜欢穿一套军礼服,看上去精神矍铄,言语中透着乐观开朗。

  沈从岐的长子沈俊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出生在中国著名的“宝剑之乡”——浙江省龙泉县(现庆元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沈从岐从小便养成了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

  解放后,沈从岐被保送入学,后加入公安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侦察战士。在部队期间,曾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标兵”“毛主席的好战士”“特等射手”等,并两次荣立三等功。其间,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贺龙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1年,退伍后的沈从岐被安排在一家化肥厂做工。1983年,沈从岐被调任庆元县造纸厂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1985年,他受命到一家解放军总后勤军需装备研究所以“军转民”形式转业到地方的一家企业(庆元中山帽厂)当厂长。最初的创业岁月里,他生产的木纤维军用凉盔帽被列为国家新产品重点项目。

  “199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为三军仪仗队改制新式礼宾服,并将此任务下达到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广泛参考世界各国仪仗队的服饰资料后,郑重向军委建议,仪仗队在换着新式礼宾服的同时,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应将原来佩戴的手枪改为专用仪仗指挥刀,将普通的徒手礼改为更加威武、庄严的军刀礼。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接受任务后,由我国军械专家黄昭麟工程师负责制图。但是,跑遍了全国十余家知名的刀剑制造厂,都因该指挥刀设计的特殊性、工艺要求的复杂性而无厂敢接。”8月7日,三军仪仗队原大队长程志强向前来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

  程志强告诉记者,这时,一位领导想到了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有多年合作关系的老兵沈从岐。他曾经在亚运会期间制作了600把“中山宝剑”赠送给外宾,其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有关方面立即与沈从岐取得了联系。

  研制面临巨大资金缺口等困难

  在沈从岐的助理徐曼提供的1992年10月1日中山帽厂的一份手写书面材料中,记者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指挥刀”艰辛的研制过程。

  1992年2月26日,承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指挥刀的任务之时,中山帽厂正在试制木纤维安全帽新产品,工作任务很重。原来商定庆元县宝剑厂答应协作,后提出要38万元投资。厂资金无法解决,经与龙泉市宝剑厂协商,因工艺难度大,又不愿协作。3月26日,把同意协作的厂家找好了,可是难度依然很大:指挥刀,有史以来未做过;无现成的生产设备;无一张机械模具图纸(唯一的只有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黄昭麟工程师提供的三把参考样刀和四套方案的样品图纸);无资金。

  在万分困难的时刻,沈从岐与爱人协商,将自己遭“四人帮”迫害平反补发的工资及几年来所节约下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先后筹集四十万元,到了7月份总后又给汇去五万元资金。

  一个困难解决了,另一个困难又冒出来。庆元当地七月至八月两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交通中断,这把刀涉及到四个单位,各距两百多里……

  据介绍,在付出极大精力和心血后,历时数月努力终于设计好了5套图纸,先后7次制成样刀,与儿子沈俊分别先后10次进京送审。其中,第二次送审时,沈从岐晕倒在杭州的机场,右脚碰伤,因没有及时救治留下了终身残疾。

  1992年9月26日,对沈从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他把第十次定稿的指挥刀样刀送到评委手中时,内心依然惴惴不安。但在观看审核样刀后,在座的所有评委兴奋不已,此次的样刀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寓意深刻,折服了在场全体评委。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央军委领导等人集中审议,通过了指挥刀的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把仪仗指挥刀诞生了。后来,当时的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挥毫,为“天下第一刀”写下了“威武文明、壮我军威”八个大字。“天下第一刀”填补了我军兵器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岐告诉记者,从指挥刀的整体看,有雄伟壮阔的长城,有栩栩如生的巨龙,有一尘不染的白云,其象征意义深远:它是一座巍巍高耸的山峰,是一道固若金汤的长城,是一排汹涌澎湃的海潮,是一片葱郁苍翠的森林。这把指挥刀和着仪仗队员行进时震天撼地的足音,威武潇洒的英姿,一起展示着国家与军队的尊严,展示着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

  被誉为“天下第一刀”的仪仗专用指挥刀,刀身长1米,宽2.5厘米,重1.65公斤,刀形笔直,打破了传统刀形弯曲的特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力量。刀的护手用合金材料铸造,镀有24K黄金,外形像一只正展开双翅欲冲向万里晴空的凤凰,侧看它又似一只和平鸽,正展翅欲飞。整个设计象征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愿与各国人民共同走向幸福明天的博大胸怀;手柄采用钛合金制作,外用棕色牛皮和精选金丝线缠绕,象征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勤奋上进和勇于奉献的高尚精神,顶部镶嵌一颗硕大的红宝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围环绕34颗小宝石,代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刀体有56颗小宝石,代表56个民族。刀鞘鞘身外部雕有万里长城和9条腾飞的巨龙,万里长城象征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固若钢铁长城,日夜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腾飞的巨龙则标志着九州大地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希望建设博物馆弘扬国刀精神

  “1992年9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992年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佩用仪仗指挥刀。1992年10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第一次配用指挥刀接待外国来宾——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程志强说。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1993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在升降旗仪式上正式启用指挥刀。”刘永久说。

  1997年7月1日,宝刀见证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宝刀见证澳门回归;200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央军委、国防部、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总政、总后、总装高层领导的臂章和胸徽上正式绣配“天下第一刀”图样,在优秀指挥官的奖章上同样铸刻“天下第一刀”图样;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世界聚焦中国,“天下第一刀”再一次在共和国的国威下履行使命,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除此之外,“天下第一刀”还见证了2008年奥运会、九三大阅兵、杭州G20峰会、APEC会议、201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等无数次重大历史时刻。

  “1994年7月,一位美国老板欲出资1000万美元买断‘天下第一刀’专利权,并想在中国开设‘天下第一刀’公司,被我拒绝了。”沈从岐说。

  “沈老一生不计名利,现在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他的家乡建设一个博物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天下第一刀’的精神。”程志强说。

  “2016年10月26日,‘国刀·天下第一刀文化艺术馆’在沈老的家乡浙江省庆元县蔡山头顺利举办了奠基庆典,现如今项目正在缓慢推进。计划在2019年竣工,以之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徐曼说。

  沈从岐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刀·天下第一刀文化艺术馆”将被建设成为一流的文化艺术馆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让更多人能够亲眼目睹国刀的风采。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