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洋能是蓝色经济新机会 前景广阔瓶颈待解

2013年01月23日 10:0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去年下半年,青岛在海洋能研发和利用上动作频现,且多个项目全国领先。

  2012年8月28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伟民及其团队承担的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项目通过验收。

  在位于胶州湾畔的实验室内,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套涂着红蓝两色的发电装置高速运转着,几分钟后,固定在墙上的指示灯泡就亮了起来。刘伟民介绍,这套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海水温差来发电——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存有温差,在低纬度地区能够达到20℃左右,有温差就有动力,通过发电装置就能持续发电。

  “这是中国海洋温差发电的新生宝宝。”在课题验收时,验收专家组组长王传崑用“惊喜”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认为,这一课题实现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由原理向实际的转换,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国家。

  2012年11月17日,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包括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参与的“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这一示范工程,以海流能装置为主,并辅以风能和太阳能。500千瓦装机容量中,包括300千瓦潮流能装置3套,以及150千瓦风机与50千瓦太阳能装置。建成之后,将使黄岛区斋堂岛成为我国北方首个使用海洋能供电的海岛。

  “海流发电和风力发电差不多,只是一个是靠风推动,一个是靠海流推动。”中海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解释,海流发电装置上有巨大的轮叶,这些放置在海水中的大型“风扇”,被海流推动,就能源源不断地转换成电能。

  开发海洋能

  青岛优势多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当前,身为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正在努力发掘蓝色经济发展新机会,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海洋能的研发和利用,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这一示范工程之所以选择青岛,一方面,是因为青岛的海流速度适中,比较符合试验条件;另一方面,就是青岛海洋科技水平较高,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曾恒一表示。

  据了解,青岛拥有730.6公里曲折绵长的海岸线、69个大小岛屿,这为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成为青岛领先国内城市的重要因素。

  此外,青岛作为我国的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素有“海洋科技城”之称,拥有各级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28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20个;集聚着高级海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着大量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在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启动的17个项目中,有14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都在青岛。

  近年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青岛越来越重视海洋新能源的研发、利用,在人才培养,研究平台培育引进,促进科研、金融等要素向海洋新能源产业聚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前景广阔

  瓶颈待解

  “海洋能源种类很多,包括海流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运用得当都能用来发电。”刘伟民介绍,海洋能资源蕴藏量巨大,除了发电之外,还能拓展至海水淡化、海上水产养殖、海上旅游等方面,特别是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各国之间围绕海洋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上,起步更早的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和地区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发展过程上,各国普遍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比较高等困难,导致海洋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存在难题,多数国家还处于试验、小规模应用阶段。

  斋堂岛上只有300多户居民,正在建设的独立发电系统总投资却达到5500万元,成本不可谓不高。但是,这一项目的更大价值在于,通过试验探索,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以便将来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海开发。

  “作为绿色能源,海洋能发展空间很大,但也任重道远。”刘伟民表示,尽管他们的项目已经通过验收,但今后还需要在研究利用上继续加大投入,实现试验电站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降低发电成本,为产业化应用打好基础。让他高兴的是,他们研发的新技术已经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已经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日本佐贺大学、中国华彬集团等展开了合作。

【编辑:王珊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