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沙尘源头探治沙 不能让牧民和羊群只盯着草看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17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甘肃民勤生态逐步恢复,地下水位上升,一些关闭的机井成了“自流井”。

  【核心阅读】

  位于宁夏和甘肃的沙尘源区是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到今年,宁夏全区已禁牧封育整整10年,甘肃省治沙治水也开展多年,当地植被恢复良好。

  但是,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局部开始相连,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记者调查发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落实科学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6月初,记者参加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走风沙线,寻圆梦路”活动,对宁夏和甘肃的沙尘源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采访。

  这一地区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从近年拍摄的卫星影像观察,三大沙漠已经在局部地区“握手”,对宁、甘地区的防沙治沙压力极大。

  据了解,宁夏全区实施的严格的禁牧封育政策今年刚好满10年,甘肃省也开展了多年的治沙治水工作。

  行走在当地,记者看到不少地方的沙生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植被恢复情况良好。

  草原治沙——

  戴上帽子、管住嘴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是宁夏的唯一牧区县,有两个“国字号”品牌,即“中国滩羊之乡”和“中国甘草之乡”,当地实施了10年的禁牧封育工程,也实现了“围起来、绿起来、富起来”。

  “我可不愿意把羊放出去,如果让羊到外边偷吃嫩草,它们的牙口就会变软,回来就吃不了玉米秸等饲料。”青山乡郝记台村村民刘恩说,“再说了,把环境保护得绿油油的,这不是很好吗?”

  给地种草戴“帽子”,把羊圈养管“嘴子”,当地百姓的生态意识有了提高,但不少人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比如,没有一点膻味儿的滩羊,由于实行舍养,肉味儿变差了;被称为百草之王的甘草,由于实行人工种植,药用价值也降低了。怎么办?

  “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沙尘暴的危害要远远大过‘肉不好吃’的危害吧?”盐池县县长赵涛说,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只能尽量减少由此带来的副作用。

  为了提高舍养滩羊的品质,县里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加强了滩羊保种、牧草基地建设、草类优化配比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于当地形成了一整套激励和监督机制,干部工作抓得实,禁牧封育效果好,牧草长势极好。可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只是发挥牧草的生态功能,滩羊看着极好的牧草却吃不上,当地牧民也只能“干瞪眼”,如何是好?

  赵涛表示,牧草表面上长得好,其实根部全是沙。一旦放开让羊吃,10年的禁牧成果又会毁掉;如果不放开,确实很可惜。“目前,我们正尝试‘禁牧’与‘轮牧’结合,但还不敢大面积推广。”

  “要让牧民直接获得生态效益,不能让牧民和羊群只盯着草看。参与碳排放交易,让别人来购买当地的生态建设成果,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建议。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