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气治理 铜川、渭南、咸阳各有“难念的经”

2013年06月28日 14:48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煤城铜川每平方公里每月自然沉降量高达22吨,居关中各地市之首;农业大市渭南,重工业比重高达87.2%,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观;集中供热率不足50%的咸阳,如何破解热源问题,成为不得不破解的难题。5月30日至31日,省人大三秦环保世纪行以为关中各地市大气治理联防联控为专题,走进铜川、渭南和咸阳,发现诸多大气治理上亟须破解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转型,煤城铜川依然难以摆脱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统计显示,目前,以煤炭和水泥为主,每年的运输量高达4950万吨,每天数千辆重型车辆奔波在铜川的工矿、厂房。由此带来的抛洒扬尘困扰着煤城铜川的大气治理,致使煤城铜川自然降尘量高居关中各市之首,每平方公里每月自然降尘高达22吨。

  传统的农业大市渭南,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气治理面临重重困难:由于重工业比重过重,能源消费结构又主要以煤炭为主,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雾霾锁农城”,统计显示,如果按照PM2.5评估,渭南市一季度二级以上的天数仅6天,这个数量与省会城市西安的5天相比,仅仅多出一天。

  地处西咸一体化核心区之一的咸阳,目前集中供热率不足50%,按照规划,到2015年,咸阳市的集中供热要达到85%,如何在不增加新热源的基础上,解决新增集中供暖面积的热源问题,咸阳市找到的是发电企业的工业余热。然而,大量网管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热力企业已成政策性亏损企业的大背景下,能否实现余热资源的再利用,考验着各方面的智慧。

  铜川:自然降尘高居关中之首

  经过多年的治理,煤城铜川似乎依然难以摆脱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困扰。“大气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尤其是自然降尘强度居关中各市之首。”铜川市环保局局长万水库毫不隐晦地说。

  自然降尘是指一个时期内一定区域面积降落到地面的颗粒物,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铜川市的自然沉降到底有多严重,一组数据的对比最能说明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铜川市大气中颗粒物的自然沉降每平方公里每月高达22吨,而同处关中地带的宝鸡,每平方公里不足8吨,即使在大气治理方面诟病最重的省会城市西安,每平方公里每月的自然沉降量也不足18吨。

  对比另一数字,其中隐含的问题更令人玩味:铜川市环保部门的统计,2012年,该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实现大飞跃,达到了329天,高居关中各地市之首,超过了自然降尘量只有不足8吨的宝鸡。

  “虽然铜川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大多降到了良好天数以下,但不可否认,相比较而言,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于两组数据的矛盾,万水库局长这样解读。

  “灰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对于高居榜首的自然降尘量,万水库局长认为,这是目前传统产业结构带来的必然结果。作为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铜川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难以摆脱对煤炭、电力、水泥等传统产业的依赖。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以煤炭、石灰石等为主,每年铜川的物料运输量达到了4955万吨,每天都有数千辆重型运输车辆奔波在铜川市的各条道路上,这些车辆的抛洒,已经成为污染铜川大气的绝对主力。

  “初步统计,在目前铜川的主要污染物构成中,道路运输扬尘占到了54.1%,远远超过了氮氧化物和工业烟尘所占的比重。与以往相比,铜川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甚至是关中很多城市相比,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万水库局长分析说,“一个地区自然降尘量越大,对群众带来的生产生活影响自然越大,甚至会对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据了解,目前,铜川市正在积极争取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然而,面对高居不下的自然降尘量,如何早日让群众呼吸上干净、新鲜的空气,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渭南:按PM2.5评估一季度6个蓝天

  “目前,渭南市面临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许多工作才刚刚起步,短期内改善空气质量任务十分艰巨。”在5月30日,渭南市大气联防联控座谈会上,渭南市环保局局长张永开门见山地说,“2013年,随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实施,全国重点区域城市空气质量1、2月份超标率由15%上升到82%。作为地市级城市,渭南虽然实行‘只监测不考核’,但如果按PM2.5评估,一季度二级以上的天数仅6天。”

  “渭南市目前的工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占比达到87.2%,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电力、化工、水泥、钢铁、焦化等高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5.6%。”张永局长分析说。

  不仅是产业结构方面不合理带来的治理难题,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让渭南在大气环境治理面临很多掣肘:统计显示,2012年,渭南市的煤炭消费量达到了2650万吨,占到了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消费量仅为1.54亿立方米,仅占0.23%。

  不仅如此,对于渭南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能耗单位产值能耗量过大:目前,渭南市的万元GDP的能耗高达1.655吨标准煤,这个数字接近了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不仅如此,城区生活燃煤锅炉拆除进度缓慢,目前,尚有100余台未拆除,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长期存在。

  对于渭南来说,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让燃煤设施、机动车等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也在大气污染物中占有相当比重,而这与一般的扬尘污染相比,危害更大。

  对渭南来说,虽然对于PM2.5还未纳入大气考核指标,但渭南目前已经先行开展了PM2.5监测研究工作,除渭南市区、华县、华阴和高新区等国家布局的空气监测站外,渭南市又自行布设了三个PM2.5监测点位。

  “根据环境监测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关中中东部细颗粒物(PM2.5)监测显示,渭南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北濒渭河、南倚秦岭,自东而西的空气污染带,按照目前的趋势看,如果将PM2.5纳入考核,渭南优良天数能到达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之下,渭南市的大气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张永局长说。

  咸阳:集中供热少热源浪费多成难题

  “作为几大发电厂所在地,咸阳一方面集中供热率不足,一方面却面临大量余热的浪费,亟须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激励现有发电企业工业余热支持城市集中供热。”谈到目前咸阳大气治理亟须破解的问题,咸阳市环保局局长卫西亭建议说。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省政府要求,至2015年,咸阳市集中供热率必须达到85%,然而,咸阳市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在目前市区被调查的2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已经实现了集中供热的不足1000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新建热源肯定要增加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大气的环境负荷。因此,我们的想法是能不能利用现有发电企业工业余热,通过加大热电联产建设,减少新建燃煤锅炉,在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然而,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目前,进展面临重重困难。”卫西亭局长无奈地说。

  作为关中电力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拥有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咸阳大唐渭河热电厂等数家规模较大的电力企业,这些企业在给社会提供大量电力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如果不能再利用,将白白的浪费掉。

  “在取暖季,电力企业的余热是为城市居民供热理想的热源,然而,要将这些余热重新利用起来,除要克服相关技术障碍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卫西亭局长说。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洽谈、努力,咸阳大唐渭河热电厂向咸阳市区供热的一期项目已经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项目进展较慢,能否在今年11月15日取暖季实现与咸阳热站的联通,仍需努力。

  “如果项目进展顺利,今年供暖季就将实现向咸阳市区200万平方米住宅的供暖。不仅是大唐渭河热电厂,据了解,目前陕西渭河发电厂4个30万千瓦时的机组,目前只有一个机组在向西安北郊供热,其余3个机组余热资源仍可挖掘,我们的想法是,下一步,能不能将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的余热作为咸阳市区群众冬季取暖的另一热源,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政策扶持。”咸阳市集中供热办工程管理科班淑萍科长充满期待地说。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