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综合成本及监管等问题难解决 厨余垃圾资源化路在何方?(2)

2013年08月29日 13:53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曾经有执法人员在某次夜间执法时,在某餐饮街道的路口拦截了一辆满载餐厨垃圾的大型运输车,上面足足有四五十个桶。而就在当天(2012年3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城管部门对此有些无可奈何。不少餐饮单位虽然签订了餐厨垃圾处置合同,每次也配合收集人员,但他们会把最肥的部分留下来,等待老朋友夜间来访。可是执法人员抓不到他们。

  黑作坊依然存在,相应的,大部分正规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却长期饿肚子。不仅北京,全国有多个城市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深圳每天产生餐厨垃圾2000吨左右,但最近媒体报道的深圳某餐厨垃圾处理厂,每天能够收集到的餐厨垃圾再加上厨余垃圾,总共也不过五六十吨,因吃不饱而亏损严重。而去年6月1日深圳市颁布实施的《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经许可处理餐厨垃圾,将被处罚5万元或10万元;将餐厨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许可经营资格的企业收运的,每次处2000元罚款。不过,《办法》实施一年来,职能部门却不曾开过一张罚单。

  餐厨垃圾收集的难点就在于执法。长沙市的做法或许可以给不少城市一些借鉴。为了确保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城管部门成立专门的餐厨垃圾执法队,常态化运作,不遵从政府指令的单位由执法队强制执行,并处以高额罚款。而当地的处理企业建成后迅速达到满负荷运行。

  执法需要成本,需要长期稳定的常态化机制。而这正是餐厨垃圾收集和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难题的核心,从我们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还是资金。”北京市某区管委工作人员表示,最好有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撑。

  而根据目前我国在垃圾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分配模式来看,专用于垃圾分类或餐厨垃圾处理监管执法的资金量甚为有限。随着分类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相应的专项资金也应该水涨船高,而不能只重视设施等硬件建设,忽视了分类、收集机制等软件建设。

  处理工艺仍不成熟?

  大约还需要3~5年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国城市餐厨/厨余垃圾的管理和处置才能摸索出较为清晰的路径和模式。

  实际上,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垃圾分类,不仅仅需要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性,末端处理设施的完善才是保证生活垃圾得到综合处理最关键的因素。”一位熟悉厨余/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工程师说,“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尚无一座专门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即便是现在广州正在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是末端处理设施的欠缺使得居民垃圾分类变得毫无意义,到最后还是要将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再次混合运至填埋场。”

  虽然全国范围内目前针对厨余和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有多种模式,但在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看来,非但能力不足,而且工艺技术也基本上处于探索过程中。“尚没有哪种工艺在成本控制、循环利用、安全低碳等方面实现较为适宜的综合效益,而如果这三者不能同时实现,专门的处理就失去了意义”。他说。

  北京某城区的垃圾分类试点,专业收运队伍统一收集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一同进行沥水减量等预处理后,运送到数十公里以外的终端处置场所,经过高温、消毒、干化等处理,制成蛋白质饲料添加剂。其他区域也有采用堆肥、好氧发酵等不同处置工艺的终端设施,但总的实际处理能力仍然不足。而且,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处理能力是针对于餐厨垃圾,而不能处理厨余垃圾。

  在现有的处置工艺中,堆肥工艺使用的时间最长,但至今为止,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臭味控制、堆肥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关于堆肥工艺的二三十次尝试也鲜有成功案例。

  不少企业也在努力探索新的更有效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北京市某企业经过多年研究,开发了“热水解+厌氧”的组合处理模式,在将餐厨/厨余垃圾无害化的同时,每吨垃圾还可生产30立方米的沼气,实现能源化利用。由于其成本较低,安全低碳,且规避了堆肥工艺二次污染和产品质量等问题,业内对此路线期望值颇高。

  “大约还需要3~5年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国城市餐厨/厨余垃圾的管理和处置才能摸索出较为清晰的路径和模式。”徐海云认为,“也许,相对于最后的选择,现在努力的方向正在越走越远。” ◆中国环境报记者 姚伊乐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