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缅天然气管道将为中缅两国带来哪些好处?

2013年10月21日 17: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来自缅甸孟加拉湾的天然气资源向东北跨越缅甸全境,在云南瑞丽58号界碑处进入我国,穿越云南、贵州、广西等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的空白地区,联入国内天然气主干管网……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日前建成投产,未来每年将向沿线地区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惠及中缅两国上亿人口。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又一能源进口要道

  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管道起于缅甸皎漂市,从南坎进入中国境内的云南省瑞丽市,经贵阳市到达广西贵港市。管道干线全长2520公里,缅甸段793公里,国内段1727公里,设计年输量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主要来自缅甸境内气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中心主任林伯强说,这条管道打开了我国从西南地区进口天然气的门户,能够有效分散我国能源进口风险,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油气进口通道之后的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其国外段由原油和天然气两条管道组成,国内段由天然气、原油和云南成品油管道组成。原油管道年设计输油量2200万吨。

  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长。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1438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27%。

  中缅天然气管道120亿立方米的年输量,除去缅甸每年下载的20亿立方米,将每年为国内增供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去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7%。

  进一步优化我国油气管网格局

  记者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解到,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建成投产后,国内段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广南支干线向广东地区输送天然气,并从贵阳向中贵线分输,重庆铜梁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用上缅甸天然气的城市。昆明、贵阳、贵港等沿线城市天然气管网正在加快建设和规划中,大理、保山、安宁、安顺、贵阳等一批城市今年底或明年将用上天然气。将从此结束我国云贵高原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掀开天然气清洁能源利用的全新一页。

  中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吴宏介绍说,中缅天然气建成投产后,通过中贵线把中缅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系统连接在一起,使这两个管网系统的气源可以进行相互调度和置换,同时也沟通了新疆气区、长庆气区和四川气区联络的通道,使我国油气管网格局基本形成。在出现应急情况下,多气源对下游用户的供应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石油有关人士介绍说,来自缅甸的天然气将根据国家天然气价格政策向居民和非居民用户供应。由于管输气的价格低于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将有利于居民用气成本的下降。

  去年年底以来,严重雾霾天气频繁侵扰我国多地,引发人们对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关注,加快了国内天然气资源替代的步伐。据测算,中缅天然气管道每年输送的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替代煤炭30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5283万吨。

  为开展能源合作奠定基础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缅甸、印度和韩国四国合资项目,涉及中石油、缅甸油气公司、韩国大宇集团、韩国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国营天然气输送公司六家公司,管道的运营将为参与各方带来收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说,中缅管道“四国六方”的合作模式,将以多方共赢的格局维护管道运行的稳定。这条管道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我国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大型能源项目上的合作。

  2013年9月7日,中缅天然气管道首先向缅甸分输,缅甸皎漂发电厂成为首个中缅天然气管道用户。皎漂发电厂平稳运行后,皎漂地区的翁多村和工全村已经接入电网,当地居民用电时间大幅延长。根据中缅天然气管道合资合作合同和向缅甸分输计划,后续还有仁安羌、曼德勒和当达3个下载点。

  据介绍,缅甸将每年从中缅油气管道下载200万吨原油和2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缅油气管道将缅甸投资开发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当地居民家中,并为缅甸当地增加石油供应。

  按照有关协议约定,中缅油气管道每年将为缅甸带来包括税收、投资分红、路权费、过境费、培训基金以及社会经济援助资金等巨大的直接收益,并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通过中石油以及两个合资公司的平台,已向缅甸累计投入近2000万美元的资金,专门用于改善管道沿线地区教育、医疗、电力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实际行动履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造福缅甸人民。(记者安蓓、朱诸)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