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我首支核潜艇部队曾创造90昼夜长航世界纪录(2)

2013年10月28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水下先锋——

  变革与跨越的追求

  那年,从海军常规潜艇和护卫舰抽调的36名官兵组成中国核潜艇第一批接艇队员,开始了驾驭核潜艇的艰难探索。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台套设备,他们不分昼夜地学业务,艰苦卓绝地刻苦练,逐渐摸索出了门道,全部通过专家的笔试、口试和实操考核。36名官兵被誉为挺立于驾驭中国核潜艇之巅的“36棵青松”。

  从那时起,努力成为水下先锋,就是基地官兵不变的追求。

  随着第一代核潜艇艇员的诞生,核潜艇部队建设稳步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应该如何安排训练,训练内容怎样设置,训练成绩如何评定?结合常规潜艇训练大纲,基地官兵总结核潜艇训练经验,为核潜艇量身定做了第一本训练大纲,这个大纲成为我国第一部核潜艇操纵规范性文件。

  现代海战瞬息万变,未来战场谁主沉浮?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成为时代课题。核潜艇部队在未来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平时训练应把握哪些重点?基地党委一切建设和工作都围绕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向科学训练要战斗力,精练技能、巧练战法、历练谋略,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为使军事变革的新观念深入每位官兵的心田,基地党委“一班人”以身作则,每有专家教授到基地,有从外面学习的干部回来,“一班人”都要去虚心请教,并经常向基地官兵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近年来,他们率先探索了“以战带训、以训待战”的训练机制;率先作为战备值班艇实施延长鱼雷储存突破性尝试,率先成功实施水下多雷齐射等。基地官兵创造的中国核潜艇20多项首次和第一将永载史册。

  基地自筹资金建成的模拟训练中心集3D虚拟教学模拟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等先进训练设备于一体。官兵不用出海,就能进行“斗室驾巨鲸、鼠标点狼烟、荧屏射战雷”的港岸训练。

  “气球再漂亮、再结实,哪一个部位有一个针眼,整个就完蛋。”在基地,“气球定律”官兵耳熟能详。围绕克服那个“针眼”,官兵们在训练场上千方百计寻找“我哪里不行”,人人达到了随时“盲操”的程度,一大批“系统通”“潜构通”“排故通”脱颖而出。

  当前,基地涌现出优秀指挥员群体、大学生军官群体、机电官兵群体和优秀士官群体四大人才群体,基地还拥有全军第一个设在师级作战部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向兄弟部队输送了一批批核潜艇“种子”人才。

  深海雷霆——

  奉献与光荣的乐章

  众所周知,核潜艇的战斗力在于它的隐蔽性:对手不知道你在哪里,才会感到莫名的恐惧。

  “潜得再深一点,隐蔽再好一点。”那年4月,核潜艇在某海域向极限深潜发出了挑战。100米、200米……潜艇越潜越深,舱壁不时发出响声。“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潜艇下潜而逐渐变形。”参加深潜的老艇员、基地原副政委孙承勤回忆起当时情景,仍心有余悸。但是,官兵们并没有退却,每个人都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控制潜艇平稳地向深海下潜。12时10分52秒,深度计指针指到极限深度,标志着中国潜艇史上深潜新纪录诞生了!

  官兵驾驭战艇,长时间在深海大洋中时而水下潜航,时而快速机动,时而隐蔽出击……漫漫水下“长征”路,一次次挑战生理极限,一次次探路深海龙宫,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

  “莫说完成任务,就是在艇里待住就是奉献。”这是记者下艇的直接感受:整日没有阳光、不断循环使用的舱室空气;部分舱室高温、高湿、高噪音,每分每秒都在考验着官兵。

  “这才是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同舟共济。”面对艰苦环境,官兵以乐观的态度对待。

  然而,他们的奉献远不止此。

  “过去只知道丈夫在潜艇上工作,具体干什么、到底多危险,他从来不告诉我。”一位士官的妻子,直到随军来到部队,才略知丈夫工作的风险性。

  舱段分队长刘兰生是位参加过90昼夜长航的老艇员,曾多次下大洋,在大洋深处航行时间累计超过几百个昼夜,但其间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兄、姐等5位亲人,他却一次也未能回去作最后的诀别……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基地官兵对歌词理解得尤为深刻。42年来,他们在大海深处驭鲸蹈海百万海里,水下先锋艇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先后两次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