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霾市场再添百亿资金 远近结合成防治主旋律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13日 09: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相较于此前提出的治霾措施,此次会议的亮点在于进一步提出雾霾治理的“远”、“近”措施。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会议提出今年安排100亿元,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这无疑将强化此前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已在推进的工业及汽车尾气两大领域的治霾短期措施落实力度,进而带来两大领域市场的加速释放。而突出强调要着眼于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跨区送电力度,同时控制煤炭消费,则是根治雾霾的长效举措。这意味着,未来旨在用于支撑跨区送电的特高压建设将搭上雾霾治理的“顺风车”。

  特高压搭治霾“顺风车”

  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抓紧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的首要措施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洁净煤。

  事实上,自今年初以来,调整能源结构已被列为当务之急见诸于各相关部委的工作报告中。其中,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当前能源工作首要任务便是以调整能源结构来协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其拟定的2014年工作重点中一大突出亮点便是要“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12条‘西电东送’输电通道建设”。

  这种不谋而合的政策主张,在招商证券分析师看来,意味着此前推进缓慢的国内多条特高压通道建设,将因为政策的力推而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该分析师认为,受大气污染治理这一紧迫任务影响,2014年相关方将会加快推进远距离输电通道建设,电网企业也将对之前规划进行调整,随着更多输电通道的投运,特高压有望得到认可,进入常态建设。

  该分析师解释称,我国煤炭、水能、陆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非常适于集中规模开发和利用,交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是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的必然选择。

  招商证券最新的研报预计,此前国内业界关于要不要上交流特高压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但过去一年的大气污染事件已经使政府意识到治理的紧迫性,减少东部地区排放已成共识,一直以来的“输煤”还是“输电”的争议将就此结束,交流特高压项目将快马加鞭。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也改变以往坚持优先建设“三华”同步项目,转而推进区域内特高压交流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解决内蒙古、山西电力外送的特高压交流项目。

  有市场观察人士也指出,国家电网规划的2014年拟开工的特高压项目将达到10个,明显高于往年,且国网还力推四个特高压交流工程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电网为此拟定的投资总额达3815亿元。“这意味着,随着特高压通道建设的快马加鞭,围绕在特高压整条产业链上的众多公司将集中受益”。

  治霾市场再添百亿资金

  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下阶段将促进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今年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同时,抓紧完善去年9月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制定的治霾相关措施,为各地推进落实这些举措中央财政资金将配套100亿元。

  上述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工业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多区域治理雾霾的主阵地,各地为此纷纷拟定了巨额的治理投资计划。此番中央财政在去年9月掏出50亿元支持治霾的基础上,再次抛出100亿元的资金支持大单,无疑将为受制于资金困境而落实治霾措施缓慢的省区注入一剂“强心剂”。

  在工业治霾领域,前两年已全力启动的脱硫脱硝市场订单已相继“花落”各家环保设备及工程公司,目前该领域多数工程已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多数券商分析师均指出,后期脱硫脱硝市场空间的释放将逐渐减速,而相对空间还未饱和的工业除尘市场则更值得期待。“过去两年火电厂烟粉尘治理是各地政策落实的重点,后续更大的工业除尘市场空间还在于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随着政策资金的落实,这些领域的除尘项目无疑将集中开始启动。”一位分析师指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会议精神,以及多部委的政策动向,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突出强调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今年内,国家有望陆续出台促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国四标准全面落实、进一步强化淘汰“黄标车”等细化政策。当前国内只有中东部少数城市实施国四及以上标准,这明显慢于相关规划提出的目标进度。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升级将带动机动车环保产业链从前端到后端的一系列升级改造步伐。短期看,在油品质量提升尚未完成阶段,发动机节能等将成为机动车减排的主要方式;长期看,油品质量提升将为精制催化剂等细分领域带来持续投资机会。□本报记者 郭力方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