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垃圾分类卡壳,不能光拿居民观念说事儿

2014年04月16日 17: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石家庄市四十三中学初一30班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一项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社会调查,其中一项即为被普遍关注的垃圾分类问题。调查中孩子们发现,垃圾分类推行不易,绝大部分社区无分类垃圾箱,尽管石市主要街道设有分类垃圾箱,但能做到分类投放的人并不多。

  垃圾分类试点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启动至今已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实行的效果却难如人意,大多地方或虎头蛇尾,或有名无实。造成如此尴尬处境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但主要还在于两点:一是民众环保观念和自觉意识的不到位,分类投放的良好行为习惯尚未形成;二是在整体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中,有关部门对各环节的管理尚不到位,造成本应环环相扣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不能将分类一以贯之。

  普通大众垃圾分类投放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如日本、德国等这样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要想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除了强化宣传力度外,建立有关垃圾分类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有必要。比如对分类投放做得较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以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对不能分类投放的则予以适当的处罚。即便是宣传方面,也要改变以往单纯口号性、标语性的宣传,要注重对居民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如到底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垃圾不分类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等等。否则,大家连到底将手里的垃圾扔到哪个垃圾箱里才正确都搞不懂,别的讲再多也是白搭。

  

  在居民环保观念的培养之外,另有很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一点,即有关部门在居民投放环节之后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善后”工作做得如何?试想,如果公众看见自己好不容易进行分类后的垃圾被“一锅端”地倒进了清洁车统一处理,谁还会做那些分类的“无用功”?与其这样,反倒不如随手一扔来得痛快。

  居民环保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人认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有对政府及相关环保企事业单位的信心做支撑。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积极宣传环保意识、建设环保设施的时候,还要让公众看见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链条,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节能减排、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的有效途径。垃圾分类是民生大事,人人可为,人人受益。让我们一起来共促垃圾分类的实现,将垃圾变废为宝,加速”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实现。(包娅娅)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