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频频内涝无关“老城”、“新城”

2014年05月13日 11:3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一座聚集了众多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其现代化不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首先应体现在整个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上。

  城市被水淹了,再去扯几十年前的旧账,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样颇具“历史感”的责任追究,更像是在敷衍塞责,揽功诿过。

  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都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1.37万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面前败下阵来。城市出现严重内涝,车道变成“河道”,城市变成“水城”。据当地有关人士介绍,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5月12日《南方日报》)

  记得2011年入夏南方大雨,很多城市被水淹的情形,城市变“水城”,街头能“看海”。当时,武汉市水务局官员分析原因时曾表示,武汉是老城,现有地下排水系统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的发展,云云。不想今年一场暴雨,“最年轻的现代都市”居然也一时间汤汤水水,难以收拾。“老城”、“新城”一块儿被淹,究竟有着怎样的共因?

  其实,城市动辄发生严重内涝,甚至短时间“停摆”,与“老城”、“新城”的标签,并无太大的关联。排水设施老化不是“老城”必然被淹的理由;而“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也不是“新城”内涝的借口。一座聚集了众多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其现代化不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首先应体现在整个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上。

  城市被水淹了,再去扯几十年前的旧账,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样颇具“历史感”的责任追究,更像是在敷衍塞责,揽功诿过。试问,一座正常运行的城市,能截然分成以前与现在吗?“老城”也好,“新城”也罢,都是正在运行的庞大组织,城市管理者不可能只是承接其中的光鲜部分,而将问题和麻烦都推给别人。以深圳为例,即便现在的排水管道确实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设计的,其后三十多年的光景,似乎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相关改进,而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味沿袭那个时代的标准。果如此,显然是一种懒政。

  很简单,在历史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理念也应该不断变化,而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深圳眼下1.37万公里的下水道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陆续修建起来的,那么,为何在其后的持续建设中,深圳没有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建设标准,以适应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那些总是被水淹的“老城”这些年也几乎无一例外陷入大拆大建的风潮之中,仅从地表之上的情形看,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然而,吊诡的是,既然城市管理者热衷于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何却对于至关重要的地下排水管道没有特殊关照?

  没有人会天真的以为城市管理者不了解排水体系的重要性,只不过,在很多管理者那里,隐藏于地下的排水体系不像高楼大厦那样醒目堂皇,并非急务,还没有被放到议事日程上而已。说到底,城市内涝仍属于一种人为的病患。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发展语境下,很多城市已经习惯了“先—后”的城建模式,“先建设”、“后改进”;“先污染”、“后治理”……于是乎,重重的问题被积累下来,初始时的小毛病也在一拖再拖中被放大,甚至成为屡治不愈的祸患。所欠者,只是一场“突如其来”暴雨的检验而已。(胡印斌)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