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如何走出“资源诅咒”

2014年05月23日 11:59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参与互动(0)

  平面:周立娜

  据悉,黑龙江、河北、山西等这样的资源大省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奇迹,主要是以人口、资源和制度红利共同驱动的一个结果,这其中资源的过度被倚重则成为增长的重要因子。但是现在,随着这些要素红利的减少以及资源价改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推进,原有的模式注定难以为继。

  “成也资源,败也资源”。曾经依傍资源禀赋成就辉煌的一些地区,如今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资源诅咒”的麻烦。

  近日,随着地方第一季度GDP数据的相继公布,位列最末三省均为能源大省顿时成为榜单中的亮点。根据已公布的一季度经济增速,黑龙江以4.1%的“成绩”排在全国的倒数第一,接下来是河北,一季度增长4.2%,其后是山西,为5.5%。这样的一个结果,可以称之为腰斩式下滑或者是断崖式下滑。

  昔日风光无限今朝倍显凄凉

  曾几何时,这些能源大省依傍于资源优势,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成绩单”。而如今,他们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

  以山西省为例,在山西119个县(市、区)中,91个产煤,财政收入的40%到50%来自于煤炭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产业占工业总值的80%以上,这种高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曾使山西经济高速增长。在煤炭等能源产业的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到2007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山西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大关。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山西GDP增速仅为5.5%(年初定下的全年目标是9%),位列全国倒数第三。而去年同期,山西GDP还保持9.5%的高增长。其中,太原市一季度GDP为527.49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1%,远远低于今年同期全国和全省GDP的增长水平。煤炭价格的下跌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增速的罪魁祸首。统计显示,国内煤炭价格已从2011年10月的最高记录853元/吨,下跌到目前的532元/吨,跌幅达37.6%。煤炭市场低迷也使得山西多家煤企出现经营困难,“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如今倍感压力。

  除了山西之外,黑龙江因石化,河北因钢铁,日子都显得不好过。

  由于这些能源大省的产业比较单一,并且能源产业体系已经成型,在能源遇阻的情况下,不考虑长远利益,不愿意去发展其他产业,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经济波动会越来越大,能源之路越走越窄。

  “说起资源诅咒现象,山西较为明显,黑龙江因为石油未来也可能出现问题。由于山西严重依赖煤炭,煤炭价格一旦出现问题,山西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是现阶段的现状,但大家更担忧未来的发展。其实国家对这类问题也曾关注过,但现实当中处理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山西俨然已习惯用煤炭挣快钱,在煤炭出现问题后,又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其他产业领域,因为其他领域毕竟没有像煤炭那样来钱快,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对于这些能源大省而言,首先从产业结构上来说,这些地区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几个行业占GDP的比重很大。而这些行业一般都是能源行业或者像钢铁之类的高耗能产业。一般都处在行业的上游,但这些行业一般都是远离消费的,很多都属于投资品。而经济的波动与大宗投资有很大关系,能源大省的这些行业都属于投资较多的,所以受到的震荡也就比较大。其次,从构成GDP的几个部分来说,这些地区的消费比重较低,投资规模占的比重较大。从特性上来说,消费较为平稳,投资的波动较大,所以经济体比较容易产生大起大落的状态”。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亡羊补牢

  改善经济结构方为破解之道

  据报道,这些资源大省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奇迹,主要是以人口、资源和制度红利共同驱动的一个结果,这其中资源的过度被倚重则成为增长的重要因子。但是现在,随着这些要素红利的减少以及资源价改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原有的模式注定难以为继。

  众所周知,对于能源型行业而言,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往往取得的利润比较高,在高利润的诱导下会促使资金的疯狂涌入,而其他的行业便自然而然地受到挤压,例如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这样一来,经济结构便会出现畸形。

  “走出‘资源诅咒’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经济转型,围绕能源的深加工和资源的相关产业来延伸产业链;发展省份其他资源优势,如旅游资源等”。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王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从各省市来看,具有转型前瞻视野的区域早已未雨绸缪,比如煤炭大省山西,早在多年前把“转型跨越”作为发展思路希冀摆脱资源诅咒,其中的转型抓手之一就是旅游,山西一直希望将此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西省内已有215家资源型企业转向旅游业,总投资达320亿元,山西资源型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投资主体。资源型企业投资旅游业,不乏一些大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超过5亿元的就有14个,超过10亿元的有9个。但一季度山西全省的旅游收入仅有300多亿元,这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比轻微。不过,旅游业的做大做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山西的经济结构还是应该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培养多个支柱产业。

  除此之外,山西于近期还以低碳引领、创新驱动,打造国家煤基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实现由“煤老大”向“煤科老大”的转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型过程中,很多能源大省将资金投入到文化领域,消费领域等,但这些领域短期内所取得经济效益无法与原本的能源产业取得的效益相比。很多投入便中途夭折,此后又寄希望于原本的能源经济能够复苏,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也挫伤了转型的积极性,给经济的转型带来更大的伤害。

  林伯强指出,对于山西而言,要破除资源诅咒,就必须要坚决离开煤炭,不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煤炭中去,而要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哪怕其他领域在目前来说收益可能会低一些,效果会差一些,但这样至少为山西老百姓留下一条活路。而且在现实当中要转型是需要资金的,没有资金是无法完成转型的。当前可以将煤炭税收用来转型投资其他领域,一旦煤炭行业没有了利润,想要转型就变得十分困难。

  “破除资源诅咒,经济结构调整必不可少。”郭海涛进一步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要回到能源行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取得高利润层面。应该产生一种机制,例如在经济比较好的时期,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比如税收,通过税收取得一定的财富,让这些能源行业的利润不至于那么高,同时将财富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工人工资上。能源领域的利润降低以后,对于其他行业的投资自然也会增加。民众的收入高了,消费水平也会增加。

  对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要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服务民众的能力。能源大省一般对能源层面都看得很重,因为能源对GDP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必然导致对其他一些行业有一种歧视,虽然这种歧视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是刻意的,但这种只重视能源行业而忽视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反思的。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必须要均衡。

  道路曲折经济结构改善前景坎坷

  目前,很多能源大省都看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林伯强表示,对于一些能源大省而言,由于太过于急功近利,只考虑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打算,依然沿用传统的观念去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都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经济结构转型之路异常坎坷。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快速获得高利润,而对于投资其他一些行业所取得的利润,似乎有一种”瞧不上“的感觉,即便是在当前能源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相信只要经济快速发展了,依靠资源资本翻身的好日子还是会来临的。毕竟培育可以替代原有辉煌的产业是相当苦难的,首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正在深度调整,此前风景这边独好的“福荫”早已不复存在,而且营商环境也大不一样。

  郭海涛指出,对于投资者而言,要逐渐改变原来的一种预期,特别是挣快钱的预期。对于一些行业而言,例如文化产业,如果做得好的话,是可以长期发展的,而且还较为稳定。能源行业虽然挣钱快,一旦出问题,赔钱的速度那也是相当的快,并且受外界影响较大。同时,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鼓励支持非能源型产业的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为非能源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能源大省的经济结构转型确实面临很大的障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一直到投资者都需要转换以前的思路,转变原有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外资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是不可行了。靠投资拉动带来的环境恶化实际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政府的总体目标要转向消费拉动市场。资源型行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延伸产业链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向非能源产业靠拢,去投资。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地方政府的政绩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也会集中暴露出来,转型之路也会变得漫长而艰辛。

  不过,对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景,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王健表示,未来政府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来扶持能源大省的经济转型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部分能源价格回升和需求形势进一步好转,产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将有助于能源大省进行经济转型,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链接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