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垃圾分类,不能只拿百姓说事儿

2014年06月27日 10:52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茶余饭后

  2000年6月,北京、广州、厦门等八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14年后的今天,试点还在“试点”,垃圾依然“分不清”。不少人将主要原因归为“居民分类观念淡薄”“民众素养尚未形成”等。

  作为第一道关卡,观念普及固然重要,但更应看到整个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的机制问题。垃圾分类,不能光拿百姓说事儿。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失守全盘沦陷。然而,目前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产业链也不完善。如前端分类标准不统一;中端“分了又合”不规范;末端“无处安放”,只好填埋、焚烧而造成巨大浪费……

  问题多多,管理却跟不上。一堆垃圾,十几个部门管理,却形成了“九龙治水”困局。诸如露天违规焚烧之类常见问题,像皮球般被踢来踢去。

  面对种种窘境,相关部门应当思考,究竟是“垃圾处理”还是“垃圾管理”?前者属于只考虑“怎么处理掉已产生垃圾”的短视行为,后者则要求从长远效益出发,对垃圾问题综合管理。

  垃圾分类,首先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理顺职能,统筹协调管理链条。而在利益调控机制中,除了“市场的手”,“政府的手”也应充分发挥作用。

  垃圾分类,最终还需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机制下,企业应更有所作为,担负起更多社会责任,防止过度包装,做到源头上减量;此外,还应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比如环保公益组织。

  试点14年,要看到百姓观念背后的深层难题,一环接一环地攻克,才能让试点不再只是“试点”。(据新华社电)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