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国企收益透明才可缓解公众焦虑

2014年06月30日 09:2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要消除公众对国企上交红利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焦虑,就需要财政部门更好地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和使用的详细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评判,继而在国企与舆论和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报告2013年中央决算时表示,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978.19亿元,完成预算的90.3%,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65亿元,增长30%。

  消息一公布,就立即引起了舆论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媒体,更是用了“国企去年收入超千亿,仅65亿用于民生”这样的标题。

  无论从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还是媒体公布的内容以及使用的标题来看,对这样的结果,公众一定是不会满意的。想一想,近千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竟然只有65亿元用于民生开支,怎么可能让公众满意呢?又怎么不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议论与关注呢?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国企上交的收益,毫无疑问应当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福祉,怎么能出现只有不到10%用于民生开支呢?如此,还要国有企业干什么呢?

  问题在于,978亿元的资金,除65亿元直接用于民生开支之外,其他部分是否都与民生没有任何关系,这才是更重要的。

  众所周知,自实行国有企业上交红利政策以来,有关红利如何使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更多的消息是,这些红利又通过各种途径回到了企业的手中。如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增加企业资本金等。相反,民众希望看到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增加民生开支等,却一直没有多少实质性动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舆论和公众对国企上交红利的分配和使用议论很多、意见很大,认为有关方面并没有真正发挥国企上交红利的作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企上交的红利和国有资本收益,只有直接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才算是真正的民生开支呢?用于其他方面就不是民生支出呢?显然也不是如此。所谓民生,范围很广,而且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无疑是最直接的民生开支,但是,通过贴息、增加企业资本金、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等,是否就与民生没有关系呢?毫无疑问,也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事实上,将国企上交红利和国有资本收益一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一部分则以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都是为了民生。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直接的,后者则是间接的;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则需要时间和效益来检验。

  舆论和公众所以对国企上交红利和国有资本收益用于企业发展不满,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国企存在比较严重的损失浪费问题,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国家审计署刚刚发布的对11家国企的审计结果就显示,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将上交的红利和国有资本收益返还给企业,就等于是鼓励企业损失浪费。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财政部门在公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使用情况时,除强调了直接用于民生开支的数据之外,是否能够将其他部分的资金分配状况、使用情况也一并公布呢?看看哪些是间接用于民生的,哪些是存在损失浪费可能的,哪些又是被用于公用经费开支的。如果分配合理、使用得当,也能够帮助公众消除焦虑,帮助国企缓解社会压力。要知道,在如何使用国企利润问题上,国企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受到的各种负面评价也是相当多的。如果国企上交的红利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分配和使用是合理的、效率是高的,直接和间接用于民生的比例是大的,那么,舆论和公众对国企的影响也会慢慢改变,国企面临的各种压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所以,要消除公众对国企上交红利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焦虑,就需要财政部门更好地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和使用的详细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评判,继而在国企与舆论和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