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企业对碳交易不了解导致未能履约将面临处罚

2014年10月16日 11:5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图片来源:tanjiaoyi.com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刘潇艺

  自去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第一年度的碳排放权履约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北京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金额已突破亿元。北京市415家企业(单位)纳入2013年度重点排放单位,需履行强制减排责任,重点排放单位主动履约率达到97.1%;北京对未按规定履约的12家单位开展了碳交易执法。对这12家未履约企业,“根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的规定,未履约企业将面临市场均价3~5倍的罚款,目前罚单已开。”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介绍说。

  记者从北京市环境交易所了解到,起初,很大一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在履约期将至、惩罚措施公布之后,不少试点出现了突击购碳的现象,导致碳价上涨,损害企业利益,更有企业因没有购买足够的碳排放权而将面临高额罚款。”北京环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王辉君表示。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指日可待,面对扑面而来的碳交易浪潮,突击履约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到底该如何应对?

  未履约都有啥原因?

  企业对碳交易仍存疑虑,需要加强与履约单位沟通,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洪继元表示,北京方面未能履约的企业原因各不相同。一种情况是企业虽然有人员参加培训,但人员流动比较大,参加培训的人员总是在换,没有将信息及时向上传达,造成企业高层负责人并不了解情况,因此未能完成履约。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排放看不见、摸不着,没法实际测算。

  北京的总部经济、央企、跨国公司以及公共机构比较多,履约期间有大量的细致工作要做,沟通协调难度也较大。有些单位最初认为自己没有进行生产,就没有排放。为此,相关部门就要出面解释排放是怎样产生、怎样计算的。

  此外,在排放测算方面也有很多挑战。北京纳入碳交易的行业多,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情况也不同。“例如连锁服务业的旗下店面成倍增长,测算工作量就会很大。还有一些小区物业,今年和去年管理的楼宇可能完全不同,也需要重新核算。”北京市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解决这些困难,北京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多次培训,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在对企业的培训过程中,或从理论层面讲解为什么要控制排放,或从报送制度、排放核算方法等技术层面进行介绍,让企业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对第三方机构应该掌握什么、了解什么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洪继元说,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沟通方面,把大型企业召集在一起进行专门培训。虽然个别企业有些场次没有参加,但是经过几轮培训,企业大都参与了。

  碳交易存在哪些问题?

  缺乏法律支撑和透明的市场信息,有观点认为碳税可能更有效

  9月29日~10月10日的两周内,受假日影响,全国碳交易市场仅有5个交易日,中国碳市活跃度下降且各地碳市表现不一。广东、深圳、北京、天津、重庆5市交易清淡,湖北和上海两地碳市保持较高活跃度。湖北碳市交易量继续放大,且价格仍然维持高位并创出近6个月新高;上海碳市维持量价齐升态势,成为本周碳市的亮点。

  各地试点确实增强了试点地区排放单位的节能意识,也暴露了试点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首先,碳交易缺乏成熟的法律支撑,试点地区各自为政,约束力较弱。不具备有法可依的碳排放控制制度,仅强制企业参与,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易市场。此外,还需要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碳排放管理标准,纠正各地区在试点中的企业范围、碳排放的核算体系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所发展等差异,扩大碳排放市场范围。

  其次,碳交易缺乏透明的市场信息,导致不确定性较大,也限制了市场交易。透明的碳排放信息是碳交易的基础,目前在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和履约上,市场开放的信息严重不足。一方面,碳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动力去报告这些数据。不透明直接限制了投资者进入碳排放交易,限制了市场规模。

  新华都商学院教授林伯强认为,从短期政策可行性看,碳税比碳交易机制可能会更有效率。控制温室气体获得的收益只能缓慢体现,而控制排放所付出的成本却是显而易见的。政府通过设立碳税,并根据总体减排目标设定税率调整的时间表,可以使碳排放的成本变动可预测,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未来的生产经营,或进行相应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或淘汰效益低下的产能。

  与价格波动幅度巨大的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税更有确定性和效率。此外,碳税避免了棘手的减排配额分配问题,使得政府能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通过税收水平的调整,来灵活实现减排义务。

  由于国际合作机制仍无法就碳排放总目标上达成一致的时候,碳税能促使国内高碳、能源密集型产业在短期内实现较大减排。

  该怎么应对碳交易?

  亟须开展盘查摸底、专门管理,进行碳资产开发

  企业该如何应对碳交易?以电力企业为例,我国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既是碳排放的关键领域,也是碳减排的重点对象。因此,7省市试点均把电力企业纳入强制减排对象。7省市碳市场中一共约有100多家发电企业,其中北京12家、广东包括新建在内共有85家、上海14家、天津19家、深圳9家、湖北24家。

  目前,国家发改委着手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我国碳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可以预见,一旦全国碳市场建成运营之后,电力企业作为强制减排的重点对象,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将面临碳市场带来的重大挑战与机遇。

  为积极应对,电力企业亟须加强碳资产管理,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尽快制定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并将之纳入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企业向低碳转型。

  加强碳资产管理是企业在碳交易浪潮中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方法。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以直辖市或省电力公司作为核算和报告主体,核算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碳盘查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企业摸清家底,准确掌握自身的碳排放情况,了解潜在资产、潜在负担。另一方面,在碳盘查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的减排环节,分析可行的减排措施,明确减排重点领域,为企业明确减排目标、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此外,促进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可探索建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国内外同行企业,很多都采取了集中管理措施。比如,华能集团组建了专业化的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于2013年11月正式成立了置信碳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从事碳资产经营业务。国内碳交易试点运行一年来,石化试点企业(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和外企为首)积极性很高,均建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中石化于2014年5月发布了《碳资产管理办法》。

  开展碳资产开发相关工作,一方面要研究企业碳减排潜力及减排成本,对不同碳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成本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明确企业实施减排的重点或优先领域。另一方面是要着手开发国内自愿减排项目或方法学,未参与试点的电力企业可着手开发自愿减排交易项目。

  相关链接

北京碳交易试点6大亮点

  ◆北京碳交易试点率先实行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核查员的双备案制度;

  ◆率先出台碳排放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并依法开展了执法工作;

  ◆率先对新增固定资产项目增加了“碳评”要求,除原来的交通评价、环境评价、节能评价之外,增加对碳排放的评价;

  ◆率先出台碳排放抵消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节能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增加了交易的品种;

  ◆对碳排放报告实行第三方核查、专家评审、核查机构第四方交叉抽查;

  ◆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发布了41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