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照探索建筑节能与绿建一体化

2014年10月23日 11:37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建委坚持民生导向,加快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符合该市实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一体化新路。今年该市已发展20多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100多万平方米,正在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20多万平方米。

加强节能监管 努力改善民生

  日照市建委高度重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努力将其打造成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该市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确保不欠新账。该市实行施工图审查、现场监管、节能认定闭合式节能监管模式,建立了任务分配、工程备案审查、墙材现场监管、施工现场监管、节能验收“五表”管理流程,“五表”结合相关影像等资料详细记录工程建设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节能监管链条。在开工前,他们审核并登记工程节能细部做法,以备工程施工时现场监管核查。在施工中,他们参照登记备案的施工图审查表对每项节能做法进行现场监管,现场核查墙体材料使用情况并留影像记录,重点对隐蔽部位加强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在竣工后,他们对项目进行节能验收,确保了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达100%、施工阶段达99%。

  该市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他们对改造项目实施闭合式监管,实行施工安全质量全程跟踪和反馈机制,规范相关各方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行为,杜绝火灾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他们还对改造项目节能技术产品选用、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既改技术标准,凡是列入改造的项目,全部按标准一步改造到位。

  该市进一步深入实施以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安监、节能主管部门“五位一体”节能改造管理模式,让业主代表参与改造监管、资金使用等全程管理,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化解了矛盾、提高了质量,使既改工作深入人心。“十二五”前三年,该市共完成既改56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13万平方米任务,力争到2015年年底前对市区688万平方米具备节能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实施节能改造,提前5年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改造任务目标。今年1~9月份,该市完成既改项目3个计4.66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4个计97.6万平方米。

高起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该市以试点项目评价、示范和推广应用为抓手,通过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标准规范培训、试点示范推广,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建筑工作发展。该市出台的《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建筑总体推进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建立实施了绿色建筑监管审批流程,将绿色建筑管理前置到规划阶段。该市采取示范先行,在低碳实践区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启动创建一批规模化、各具特点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域,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该市积极探索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建设,并将之作为实施建筑能效的提升工程,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带动、逐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山水龙庭项目成为山东省首批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之一,并被列入山东省首个中德合作“被动式房屋”示范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被动式房屋”施工技术培训,正在建设中。

系统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

  日照市建委将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作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制定了《日照市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既有机关办公建筑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中分批建设节能监测子系统,把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纳入建设管理程序,实施闭合式监管,采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和监测系统必须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在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方面,该市采用分层级系统管理模式,包括三个层级、两层平台。即1个建筑节能监测省级平台,1个建筑节能监测市级平台、41个建筑节能监测子平台,实现省、市级平台与分平台数据型公共建筑用能分项计量装置的联网上传,动态监测面积达97万平方米,各公共建筑单位根据监测数据强化单位内部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2014年,该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重点用能建筑的节能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

  文吉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