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水之战”换回青山绿水

2014年11月14日 10:58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乌黑发臭的污水,经过滤、曝气、沉淀、滗水、消毒等工序后,变得清澈透明……这种激浊扬清的蜕变,是笔者日前在前川污水处理厂看到的情景。

  曾几何时,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城区渠、涵、管、沟淤塞,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滠水河,孕育黄陂文明的母亲河水质逐步恶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作为武汉后花园——黄陂区生态的优劣,成为考验执政者科学发展能力的“试金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面对挑战,黃陂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从2005年开始,一场“治水之战”正式打响,目前,前川和盘龙城两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日处理城市污水达7.5万吨,而武湖污水处理厂正待建。据悉,到2020年,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40万吨。

  回首再看滠水河,虽不能说杨柳河岸、碧波荡漾,但黑臭渐远,清澈始现,这也是武汉市黃陂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双赢之举。

化污为清唤回久违的白鹭

  阳光下,垂钓者在滠水河畔静坐,等待起竿的收获;不远处,三五只白鹭不时掠过水面,翻飞,盘旋……笔者探访滠水河前川段时,看到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对滠水河的变化,黄陂前川东寺社区51岁居民蔡红林感触颇深:“之前,河水大量繁殖藻类,水体颜色异常,常年难见鱼虾的影子。经过治理后,河水变清澈了,鱼虾又多起来了。”他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引水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

  化污为清的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涅槃之变”呢?

  黄陂前川主城区排水设施曾经雨污合流、涵沟淤塞、违建卡水……如何治污,成了横亘黄陂发展的一大难题。该区决策层痛定思痛,不能让青山绿水的美景定格在记忆中……2002年12月,该区二届人大一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改造前川城区排渍、排污工程议案》,成立了议案办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区人大负责督办,区水务局负责工程实施。

  黃陂前川城区的沟、渠、涵、管网无资料可查怎么办?

  区水务局组织技术人员钻下水道、趟臭水沟、现场勘测,工作人员戴先成从板桥菜场走到科技大楼趟臭水1200多米,李小松、张勇等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钻进板桥大道十字路口的箱涵里,爬进远安里、种籽站等处的卡口中测量断面……厚厚一摞的渠、涵、管网资料终于“掏”出来了。

  2003年6月1日,黃陂前川城区首期排水工程正式动工。施工人员冒着酷暑,忍受蚊虫叮咬,钻进臭气熏天的下水道,挖运粪便、垃圾、淤泥……维修四联院泵站、东寺泵站,清淤板桥大道排水主涵及城西排水明渠。二期排水工程于2004年5月动工,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铁锁龙潭综合治理工程、板桥大道十字路口扩卡口等6项应急工程投入了使用。

雨污合流逼出首部排水规划

  政之所行,民生为先,治水便是政府的大事。应急工程仅解燃眉之急,由于黃陂前川城区无污水处理厂,居民生产、生活污水经四联院泵站、东寺泵站直排滠水河,再流入长江。人口规模仅20万的前川,一年排出的污水接近千万吨,彻底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建雨水排放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及其收集系统才是治污的根本之策。”

  2003年10月,黄陂区水务局先后聘请武汉大学设计研究院、武汉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武汉市黄陂前川城区排水规划(2005-2020年)》以及《黄陂区“十一五”水务建设规划》,完成了对前川城区雨水排放系统、污水收集系统及污水处理厂的科学规划,并于2004年通过专家论证。

  规划分近、中、远3期,分别为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60%、80%和90%,新建1座雨水泵站和1座污水处理厂,近期日处理污水3万吨,远期12万吨/日,建污水管网117.44公里,箱涵9.08公里。“这是黄陂有史以来编制的首部排水工程科学性详细规划,宏观上规划了排水体制,微观上拟定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及措施。”黄陂区水务局供排水科工程师李小松说。

  笔者从其提供的规划报告上看到,在空间上,以黄陂前川老城区为中心,依据现有道路骨架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考虑未来黄陂前川城区的区域性交通格局,将黄陂前川城区布局为“一斜两纵两横、六大组团”。服务范围涉及旧城综合组团、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北部综合组团、鲁台生活组团等,至2020年,黄陂前川城区排水服务范围将达20.45平方公里。“治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为这场“治水之战”中的重头戏。

重点治理污水直排已成历史

  位于滠水河畔的前川污水处理厂,绿树掩映,宽敞整洁。该厂生产部部长罗金勇说,从千家万户下水管道流出的生活污水入厂后,首先到粗格栅,把一些大的漂浮物及垃圾隔离出来,然后进入细格栅过滤较小的杂质,泵房把污水提升到一定高度,确保后续单位的污水自流。污水流到旋流沉沙池去除石子、沙砾后,进入生化池,污水和厂区内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曝气混合……

  在排放口,一套紫外线监控设备“盯”着流出的清水。罗金勇说,各项数据、生产情况是否正常,24小时都接受市、区环保部门在线监控。如此规范、专业的技术,使整个运行系统有条不紊。经环保部门监测和抽样结果显示,出水水质达到一级国家B类排放标准。

  2009年12月建成通水的前川污水处理厂,是武汉市新城区首座如期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该厂规划总投资1.6亿元,总规模12万吨/日,其中一期日处理3万吨,服务人口15万人,服务面积22.45平方公里。

  随后,笔者来到盘龙城污水处理厂,同样见证了污水激浊扬清的蜕变。该厂于2010年12月建成通水,规划总投资2.7亿元,总规模18万吨/日。一期日处理4.5万吨,覆盖盘龙城、滠口和临空经济区。另外,黄陂区规划再建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其中近期日处理5万吨)的武湖污水处理厂。

木兰故里重拾昔日碧水蓝天

  治水,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近年来人们对武汉市黄陂区山川河流、生态环境变迁最为直观的感受。

  卧薪尝胆,终有回报。老百姓看到黄陂日渐复现的绿水悠悠,大家相信,漫步滠水河畔时终将再现童年记忆中“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秀丽风光。

  环境监测表明,黃陂区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地表水总体水质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好转,一度污染严重的河段得到控制,滠水河水质Ⅲ类,木兰湖等4大水库水质Ⅱ类;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逐年改善,89%水质良好;地下水基本未受污染;4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宾馆酒店治污设施全覆盖,区域主要水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项目”……

  数据固然枯燥,但却是黄陂水环境得到改善的最好证明,。

  这是发展理念的升华,这是发展方式的超越,为武汉后花园优美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黄陂的明天将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尽管环境治理和保护征途漫漫、形势严峻,但黄陂人依然充满信心。天将更蓝,水将更清,山将更绿。

  □詹琦 徐福建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