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排污权交易搭乘物联网快车(2)

2014年12月08日 15: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目前,投资3480万元的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系统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包括13套锅炉废气CEMS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4套工艺废气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5套污染源废水监测监控系统、6套地表水监测监控系统、22台总量管理控制一体机、2套区域高空视频、1个环境监控信息中心和5个环境监控分中心,同时配备了50部移动执法终端和8套移动执法工具箱,并计划配备1台应急监测车。

  监测并不是环保物联网的唯一功能,云计算平台可以满足监测、控制、治理的全面需要。

  监测方面,可以实现对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由点到面的监测,及时全面地获取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

  在控制手段上,一方面可以密切监控产生废气、废水等废弃物的生产过程,把有害环境的污染物、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对废气、废水、污染物等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使部分污染物或废弃物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如对排污进行余热回收、物质提取等。

  吴焕香强调说,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系统通过和其他领域的物联网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监控对象范围,从废水、废气排放监控扩展到危废、重金属、辐射源、环境风险监控等,而且加强了监控深度,在污染源末端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排放量的基础上,还可以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和治理设施的工况运行情况,为政府污染治理、企业生产工艺改进提供决策建议。

  ■ 重点监控企业戴上“紧箍咒”

  □ 对超排企业事前监管,破解事后执法怪圈

  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系统也给胶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甜头”。“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陆系统,对企业排污数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胶州市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姜元九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移动终端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移动执法终端是我们监察大队执法人员爱不释手的‘神器’。”

  不管是在环境监控中心、分中心的电脑屏幕上,还是在环境监察队员手持的移动执法终端上,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时调取重点监控企业的废气排放实时数据。

  “截至11月底,胶州市环境保护局共立案处罚212起,罚款金额854万元,其中通过环保物联网在线监控系统发现并立案处罚56起,占总案件的26%,罚款金额276万元,占罚款总数的32%。” 吴焕香介绍说。

  “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对污染源24小时监测监控,重点废气排放企业的监测数据随时可以看到,如果哪家企业出现排污异常、污染因子超标等情况,系统还会自动提示,我们环境监察大队会快速赶到现场,及时遏制和处罚企业违法排污。” 胶州市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王存成告诉记者。

  以往,胶州市的污染源监控主要靠“人防”,而且个别企业还总上演“躲猫猫”,既有白天运行环保设施、晚上关停的“黑白厂”,又有环境监察队员检查前启运环保治理设施、检查后关停的“开关厂”。“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终于可以脱离‘超排——处罚——再超排——再处罚’的事后执法怪圈,实现了对超排企业的事前监管。”王存成说。

  “‘人防’向‘技防’的转变,一方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也是给重点监控企业戴上了‘紧箍咒’。为了防止超标排放带来的排污阀门自动关闭,影响企业生产,企业也会自觉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确保达标排放,而无需以往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 吴焕香补充道。

  相关链接

  山西3年排污权交易5.1亿元

  记者从山西省经信委获悉,截至目前,山西省排污权交易3年累计实现交易额5.1亿元。

  山西省2010年获批成为国家排污权交易的试点省份之一,排污权交易中心2012年投入运行,全省正式开展排污权交易,并将排污权交易纳入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常态化管理。

  山西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780余宗,3年累计成交金额5.1亿元。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主任张保会介绍,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至今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开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排污权交易电子平台”;2012年至今,全省对所有行业排污企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以及氨氮六项污染物排污权推行了交易,排污权交易方式对节能量交易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开展排污权交易,是优化配置环境资源、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和大胆尝试。对于促进环境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