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煤炭严峻形势将持续 行业热议转型之路

2015年01月30日 07:5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参与互动()

  国内煤炭的“寒冬”预计将持续数年,在产能过剩、需求增速放缓、进口冲击、环境约束等多重压力下,煤炭行业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在1月29日2015年煤炭高峰论坛上,来自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士认为,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推进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是煤炭的未来出路,更加注重挖好煤、用好煤、管好煤。

  亟须转变发展方式

  2014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问题突出,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降,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企业亏损扩大。再加上银行抽贷、煤炭需求下降等更让龙煤等一些老煤企处境艰难。这一轮煤炭低迷的行情自2012年开始蔓延。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说:“受经济、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结构性过剩影响,煤炭产业已不可能像以往一样高速发展,亟须转变发展方式,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从做大企业向做强企业转变。我国煤炭资源也难以承受大规模、高强度开采。”

  同期,煤炭生产和消费的生态负效应问题突出。2013年,全国火电行业粉尘排放量约14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8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834万吨。煤炭生产引发的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等问题社会影响强烈,煤炭科学产能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说:“在推动能源革命的大环境面前,煤炭革命势在必行。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而是要把煤炭挖好、用好、管好,革命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

  在谢和平看来,随着全球能源技术变革和清洁煤技术发展,煤炭完全可以实现自身的革命,实现清洁生产、清洁高效利用、清洁燃烧、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在发展理念上,煤炭行业应该由低水平求生存上升到高标准谋发展,由低级能源上升到低碳能源,由被动供应上升到合格供给,由数量膨胀上升到质量提高,由粗放污染上升到高效清洁。

  在煤炭生产革命上,研究制定“十三五”我国煤炭基地建设方案,2030年我国煤炭开发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和修订各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清洁生产标准。

  在煤炭消费革命上,开展煤炭分质利用工程,严把煤炭作为终端能源分散直接燃烧使用的关口;全面推进煤炭高效利用技术,着力提高煤炭集中高效使用的比例;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利用标准,严控燃煤电厂的能效水平和排放标准;提高电力用煤比例,科学合理发展煤化工。

  在煤炭体制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煤炭流通领域建立公平公正的煤炭市场交易平台;完善煤炭财税制度,真正还原煤炭资源的商品属性;完善立法,清理和更新煤炭行业的法律法规文件,建章立制,使煤炭行业的管理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煤企应该着力做减法

  在新常态下,国内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能源弹性系数降低,对煤炭等能源需求强度下降。随着社会发展和环保要求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首选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等四大高耗能行业发展空间有限。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认为,本轮煤炭寒冬预计将持续,大型煤炭企业船大难调头。部分煤炭企业面临市场话语权下降、开采条件难度加大等问题。在这个时候,煤企应该着力做减法,减少煤炭产量、减少无效资产、减少人员规模、减少低效资产。

  在宏观战略上,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认为,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是煤炭工业升级的主动选择和必由之路。在当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例、着力推进生态环保的背景下,要改变煤炭开发利用方式,推动煤炭由黑变绿,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向近零排放转变。

  张玉卓的观点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近期,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燃煤发电技术和单位供电煤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燃煤固体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5%。

  张玉卓认为,“依靠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煤电污染物排放达到或优于天然气燃气机组排放水平,即污染物超低排放。如果全国燃煤机组全面推广应用超低排放技术,主要污染区排放较2013年可降低90%,减排效果显著。改造成本每度电仅增加1-2分,经济完全可行。”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