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国气候官员:“巴黎气候大会不会重蹈覆辙”

2015年02月05日 11:09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图为大卫·金爵士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郭婧

  英国是世界上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外交大臣气候变化特使大卫·金爵士(Sir David King)日前访华,期间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一场名为“风险评估最优方法在气候科学中的运用”的专家研讨会,会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大卫于2013年9月被英国外交大臣任命为新任气候变化特别代表。在布莱尔政府和布朗政府执政期间,大卫曾担任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此间他推动了各国政府对于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推动欧盟做得更多

  根据英国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英国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大卫介绍说,目前英国已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了29%;此外,英国还设立了一个国际气候基金(ICF),目前已向这一基金投入了38.9亿英镑。

  “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正与欧盟开展紧密合作。”大卫表示,“欧盟28个成员国同意到2030年减排至少40%,到2050年减排至少80%。欧盟这一目标的提出不是敷衍,而是承诺,欧盟各国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据介绍,英国设立了一项数额巨大的援助基金,占全国GDP的0.7%,每年投入 150亿英镑,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

  大卫举例说,在去年9月23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英国、德国、挪威等国推动达成了《纽约森林宣言》,28个国家签署了这份宣言。《宣言》提出,到2025年,80%的毁林活动要停止,到2030年,所有毁林活动都要停止。截至目前,英国已经投入了5亿英镑,用于英国和有森林国家的禁止毁林项目。“这方面或许我们做得比其他国家都要多。”大卫表示。

  “英国每4年制订一个碳预算,第一阶段2008年~2012年的目标已经完成,第二阶段为2012年~2016年,我们正在向目标迈进,我们有信心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事实上,我们正在推动欧盟超额完成目标,达到减排50%。”大卫说。

  城市需要归还给市民

  “在英国,在伦敦市中心开车需要支付高昂的交通拥堵费,但如果是电动车,就不需要支付这笔费用。”大卫指出,英国提供激励政策,鼓励市民购买低排放车,同时刺激汽车企业生产低排放车。

  大卫介绍说,欧洲每年都会评选出一个“最绿色”的城市,这一评选活动吸引了很多欧洲城市竞相参与,这样的活动推动城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欧洲城市大多建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没有汽车,除少数人有马车外,人们出门都是靠步行。在伦敦,人们步行去商店、公园,步行上下班,所有生活设施都设计在步行范围内。而现在的欧洲,大城市往往呈现这样的景象:人们坐在汽车里,忍受着交通拥堵。“城市需要归还给市民。”大卫说。

  谈及目前全球油价持续走低的态势,大卫认为,造成油价走低的原因很多,相信目前的低油价只是暂时的。石油主要用于交通,但很多国家仍然在使用石油发电,而石油发电很贵。目前全球已经使用了超过50%的原油,尽管从2005年开始原油生产增速就有所减缓。

  据悉,英国已经在推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英国出台了一项政策,即到2050年,所有地面交通都改用电动车,因为电动车比燃油车更便宜,效率更高。

  每年人均碳排放量不超两吨

  大卫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希望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携手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要发挥带头作用,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也要做出表率。

  “英国的目标是到2050年把人均碳排放量控制在每年两吨内,假如每个国家每年人均碳排放量都不超过两吨,到本世纪末升温幅度控制在2℃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因此,我们呼吁其他国家加入我们。”大卫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仍将存在,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最不发达国家,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对于将于今年年底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卫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我们能够达成一项协议。欧盟提出到2030年减排至少40%的目标给全球树立了一个榜样,中美不久前发表的联合声明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相信巴黎气候大会不会重蹈哥本哈根的覆辙,但从现在到大会召开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做出努力。”

  谈及中英气候合作,大卫表示,他在担任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期间,曾多次到访中国,与中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中英双方已经在很多层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今后要继续深化合作,不仅是温室气体减排,还要在能源效率、政策框架以及技术开发,如近海风电、碳捕获和碳封存等方面加强合作。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