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非民用气价大幅下调 油气企业因此减收百亿

2015年03月01日 0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编者按]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油气行业的改革大幕也已开启。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开原油进口权、成品油消费税调整……中新网能源频道特别推出油气行业观察系列报道,为您透视油气行业。
[专家谈成品油消费税 ] [非居民用天然气价上调][多地液化天然气掺液氮][天然气发电成本高]

中国非民用气价大幅下调油气企业因此减收百亿

  中新网3月1日电(能源频道 宋亚芬) 国家发改委2月28日宣布,4月1日起,我国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各省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04元,这也是我国价格改革中,首次大幅下调天然气价格。据悉,按照2014年的用气量计算,此次价格下调,将令油气企业减收百亿元。

  我国天然气价格将并轨

  发改委称,本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4年已达32%左右。为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市场供应,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

  2013年7月,实施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增量气门站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价格保持合理比价的水平,存量气价格分3年实施,计划2015年调整到位。按既定目标,2013年、2014年国家连续两次较大幅度调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这次天然气价格并轨实现了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三步走”的目标。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价格并轨意味着天然气价格改革完成“破冰之旅”。 而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下降,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等可替代能源价格也相应回落,则为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

  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存量气与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相差0.48元左右。按照现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04元,先期开展改革试点的个别省份只需提高0.02元,即可实现并轨,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

  该负责人还表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放开气源价格,政府只监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下一步,发改委将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已陆续放开了海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和液化天然气(LNG)气源价格。

  工业用气大户、车用气直接受益

  由于此次国家调整的是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因此国内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工业用户,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以及天然气汽车行业均会受益。另外,对直供工业用户价格的放开,价格下行幅度或超过0.44元/立方米,将会给此类客户带来更大收益。不过,由于有部分地区执行政策为区分存量增量,则增量气用户面临成本下跌,存量气客户面临成本上涨。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对中新网能源频道表示:“以玻璃客户为例。下调0.44元/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以带来燃料成本节省70元/吨。上调0.04元/立方米,带来成本上涨6.4元/吨。”

  2014年下半年,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天然气与汽柴油相比,成本基本相当,优势丧失。而此次价格调整或带来CNG、LNG加气站价格的下行,天然气经济性将会增强。

  而对于上游供应企业来讲,价格下调则会令这些企业的营收减少。3,按照2014年数据显示,非居民用气约为1450亿立方米,占比77.5%。居民用气部分为420亿立方米,占比22.5%。在非居民用气中,存量气部分为1120亿立方米,增量部分为330亿立方米。

  据王晓坤测算,对应1120亿立方米存量气上调0.04元/立方米,则整体上调金额为44.8亿元。对应330亿立方米增量气下调0.44元/立方米,则对应下调总金额为145.2亿元。这意味着对上游供应单位来说,尤其是以中石油、中海油为首的企业来说,此次价格调整下调多超过上调,或带来营业额减少达到百亿元,其中对中石油影响最大。

  今年将全面建立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虽然本次价格调整并不涉及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对居民生活和价格总水平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于居民用气价改革方向,通知也再次进行了说明。

  发改委称,接下来我国将加快建立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2015年要全面建立。同时在做好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逐步理顺居民用气价格。

  对此,王晓坤认为,居民用气实行阶梯气价按照用量划分各类气价,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料浪费,鼓励市民节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游供气企业的利益。(中新网能源频道)

【编辑:程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