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法实施后首例大气公益诉讼立案 索赔近3000万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3月27日 15: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图为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二号线玻璃水外排后的碎玻璃堆场。本报记者季英德 董若义摄

在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二号线车间外,尚未运走的碎玻璃。本报记者季英德 董若义摄

  ◆本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董若义

  “目前,二号线玻璃水已排放完毕,待炉膛冷却后,烟囱将不再挥发蒸汽;三号线正在做停产前的准备工作,计划于3月26日上午开始排放玻璃水,27日晚上全部排放完毕,届时,企业将彻底停产。”3月24日,在山东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厂区,公司副总经理安吉文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关停进展情况。

  此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就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大气污染行为,向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索赔近3000万元。这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国内第一个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3月24日,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大气污染责任纠纷(环境公益诉讼)案,并于当天下午3时40分向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委托律师送达了受理案件通知书等材料。同时,法院将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

  因何起诉?

  企业长期超标排放

  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位于德州市区南部,主要生产玻璃产品,在全国玻璃制造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颇具规模的振华公司,却是当地大气污染治理的“老大难”。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10月,德州市政府就曾对其下发限期治理通知,明确要求振华公司限期完成除尘、脱硝设施改造,达到山东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达标排放的要求,但公司治污设施改造始终未能完成。

  安吉文告诉记者,公司共有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其中一号线2011年已停产,二号线、三号线正常生产。去年9月,三号线脱硫除尘设施建成投运,二号线基本建成但未运行,两条生产线均未建设脱硝设施。

  “我们也想尽快完善治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但现在平板玻璃行业市场不好,企业困难,资金压力很大。”安吉文说,去年公司投入了近3000万元,把两条线的除尘脱硫设施都安装上去了,但因为二号线设施改造还有200多万元的尾款无力支付,导致工程始终不能收尾,基本建成的脱硫除尘设施无法发挥效益。而安装脱硝装置还需要2000多万元,这部分资金也没着落。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