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绍兴印染业转型阵痛:企业入驻集聚区需投入上亿费用(2)

2015年04月15日 09: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配套工程降低环保成本

  对于印染集聚区企业的观点,赵副主任表示,实际上印染集聚的提出,初衷是为了让环境受益,另一方面也是在帮助企业,“以往绍兴印染行业存在小散乱的情况,从环境治理的角度讲,政府和环保部门只能靠堵。发现污染去治理,而企业受限于原有的土地、基础设施资源,无法大规模地进行设备淘汰升级,很多小型企业更是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升级。目前,政策上鼓励印染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要进入集聚区排放标准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以上,不达标的就几家联合,小的拼成大的再进入,以减少印染企业数量。”

  对于新搬进集聚区的企业,赵副主任告诉记者,政府从源头上采取措施限制其排污:一是在签订协议时,政府规定,由相关印染行业协会核定设备的搬迁,一些不达标的老旧设备不允许搬迁;二是投产以后,根据协议,由协会核查完毕保证排污设备达标才会颁发土地证、生产许可证等一系列证照。

  今年2月,柯桥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17年基本完成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全区50%以上纺织印染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主要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单位增加值用水量、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标明显下降。

  同时,《意见》明确了全区印染企业空间布局划分为集聚区、提升区和退出区。其中集聚区位于滨海大道以东至曹娥江,北七路至北十一路,该区内企业须严格按照绿色生态示范园区要求,从设备、工艺、产品和管理等环节切实发挥节能、环保、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滨海工业区除集聚区之外的区域(萧绍海塘以北)列为提升区,该区域内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环评、能评等核准要求组织生产,进一步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并在“十三五”期末,达到集聚区的生产标准和管理要求;其他区域为退出区,到“十三五”期末,该区域内原则上不再保有印染企业。

  据悉,目前,柯桥区尚有67家未签约的印染企业位于退出区。政策规定,退出区企业相比集聚区企业,将承受更多的环保压力,比如实行差别化排污指标削减政策,由集聚区外的企业先行承担。

  2010年下半年,柯桥区投资3.26亿元建设滨海印染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预处理工程——柯桥区江滨水处理公司。主要承担滨海印染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污水集中预处理任务。有效解决了柯桥区印染企业分散预处理产生的污泥二次污染问题。集中预处理后的污泥,由配套热电联产项目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正是通过这一污水处理工程的配套,集聚区企业受到的环保压力将被区别对待。赵副主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因为有污水处理厂作保障,集聚区内企业可以按照原有的污水排放标准,通过管道进入水处理公司进行再处理,减少了环保成本。通过这一措施,将集聚区和其他区域的企业成本拉近,这样倒逼这些企业选择转型退出或是升级进驻。

  企业称转型不易升级也难

  究竟“进”还是“退”?记者采访中得知,不少企业表示,对于经营多年的大部分绍兴“印染人”来说,想办法继续办下去仍是首选。“转型不是没想过,但确实找不到方向,缺乏能力和经验,这几年反而有不少大型企业因为涉足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而破产。”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总表示,2014年,绍兴五洋印染、越红控股等几家纺织印染企业均因房产项目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重组。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主也表示,目前的印染行业仍处于低谷,大环境不景气,技术能力有限,行业竞争的压力等使得企业仍需依靠节约成本来换取效益。“首先是整体环境不行,以往柯桥轻纺城的重要支柱外贸行业上不去,导致整个前端产业的低迷,能源、人员、原料染料等成本又不断上涨,整个产业处于低谷。”东方时代公司老总表示,“另外,行业缺乏规范的现状需要改变,以往印染企业过多,小、散的局面通过集聚将有所改观,但产量不会少。因为现在主要的厂家仍在追求合作合并进入园区,下一步如何实现规范的行业秩序,杜绝以往技术抄袭、薪酬混乱的局面,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此外,在技术的更新研发上,不少企业也反映,要企业自身加强研发实现突破性升级很难,“跟印染行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可能有20年差距。”一名赵姓企业老总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我们使用的码布机可能仍是20年前的产品。我们去日本考察,看到一家印染企业所使用的码布机全部靠自己研发,这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表达希望进口的意愿后,得到的答复是作为自主研发产品,对方企业不提供设备出口。即使要卖,价格折合人民币在130万元左右,而国内一台设备的价格仅十几万元,这样的设备我们也无法模仿,因为很多基础材料,比如钢材无法达到类似的精度,零部件的加工无法达到要求,即使能做成,价格也相当高。例如上述日本企业的设备,如果我们自己来模仿,很多材料都需要进口,拼装价格在200万元以上。日韩国家的纺织企业许多都以生产功能性布料为主,我们仍以低端的服装类为主,想要转变,设备跟不上仍是根本,基础工业和纺织技术人才方面的短板还很明显。”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