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汽车”何时高调走市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低碳汽车”何时高调走市场
2009年12月25日 16:45 来源:江南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所谓“低碳汽车”,就是人们已经熟知的电动汽车。12月初,中大集团南京中大青山电动汽车公司接到来自欧盟国家的纯电动客车正式订单;南京嘉远电动汽车公司去年向欧美市场销售100多台车; 2007年,天津清源电动车辆公司6辆电动汽车登陆美国,实现国内电动汽车整车首次出口。在多少有点外销市场的今天,电动汽车的国内市场表现仍然是低调慢步。在电动自行车满大街飞的今天,江苏、南京的马路仍然看不到电动汽车的影子。人们不禁要问:“低碳汽车”,你何时高调走进市场?

  其实,作为未来低碳生活的重要角色,国内电动汽车的开发、研制已进行了10多年。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导致开发新能源汽车成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最好切入点。 2009年2月,中大集团与南京保康青山能源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南京中大青山电动汽车公司,项目投资20亿元,用地280亩,计划形成纯电动客车动力总成3000台套的能力;南京嘉远电动汽车公司从1982年开始研发电动汽车,形成了从电机、控制器、电池、电池管理、快慢速充电到整车适配的一整套核心技术,并向欧美市场销售过由汽油车改装而成的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在南京、江苏及国内市场上,却形成了大家齐叫好、市场却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价格:咋这么贵

  业界人士认为,作为一代全新产品,电动汽车上市后至少要比同档次的汽油汽车价格高出50%以上。比如,嘉远公司生产的中档电动汽车,其装载了重量不超过300公斤电池、一次充电可续航200公里,估计市场价格达11—12万元左右。而花费比它还低的钱,顾客完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品牌成熟、质量可靠、售后服务有保证的中档汽油车;中大生产的纯电动客车一次充电后,可持续行驶500公里,电池寿命50万公里,最高车速110km/h。专家分析,由于电动车使用的电能源远比汽油价格低廉,加上维护相对简单,该种车辆每年可比同等汽油客车节约10万元费用。这听起来挺不错的,一旦了解到它市场价格达到昂贵的200万元时,客户就此止步。再如,国内比亚迪电动汽车F3D M,市价接近15万元,相比最便宜的F3,价格足足高出了9万多元。专家认为,目前市场上根本难以接受电动汽车的高价格,而在现有的技术和生产条件下,电动汽车生产成本又很难降低。尽管国内的重庆、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等城市都提出要补贴电动汽车的使用,但具体如何补贴,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说法,江苏、南京的电动汽车厂家实际也在等待着政府补贴政策的出台。

  使用:咋这么不方便

  使用是否方便,是顾客选不选择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比如,一般人以为给电动汽车充电,只要有个电源插座就行了,其实不然。专家解释,以一辆装备11kw电机的家用电动小汽车蓄电池充电为例,至少相当于一台2匹的空调在工作,因此一般的插座根本无法满足电动汽车一小时内快速充电需求,必须在专门充电站完成。但问题在于,让电动汽车拥有布局完善的充电站网络,单靠汽车厂家或电网企业的努力肯定不行,它涉及到城市管理、网点分布、利益分配等一系列需要其他部门协调处理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政府不加入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列,没有其全力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行驶在道路上。

  质量:咋这么不靠谱

  记者日前在一个展览会上,见识了江苏某公司新研制出的电动汽车:前后仅三个车轮,连驾驶员在内只能乘三人,非常简陋。参观者纷纷议论道,不就是个街头马自达、地老鼠吗?竟然要卖6、7万元。据了解,影响电动汽车质量的核心是电池、电机驱动、整车设计等,国内尽管10多年前就进行了电动汽车研发,但目前看来,哪怕是大的电动车开发企业,均还处在占有一定优势又有重要短板的状况,比如,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不错,但整车不突出;上海汽车技术有优势,但电池问题又是巨大挑战。南京嘉远公司虽然有独创的宽变频电机、电池成组技术和充电技术,但是在驱动系统适配、电池和整车设计适配等方面还是短腿,整车是由汽油汽车改制而成的。同时,电动汽车还在可靠性能、环保电池、耐久寿命、够用电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电动汽车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后3至5年时间内,必将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在电池研发技术、整车设计制造、产品质量可靠性上,也将获得飞跃性的进步,但这只是企业单方面使劲,要真正让电动汽车高调走进市场,惠及环保、惠及百姓生活,大量取代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汽油汽车,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全力扶持,比如在研发费用上的支持、在整车生产时的融贷款帮助、在市场销售上给予客户退费和补贴,以鼓励人们在进行性价比较后,更多的选择使用电动汽车。阳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