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不仅要存量 还要有增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听证会:不仅要存量 还要有增量
2010年01月08日 10:43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以来,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相继召开调整水价的听证会,但听证会在方案设计、人员选择、程序规范等都有“作秀”之嫌。国家发改委对此作出公开回应: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听证会在作秀。“试想,如果没有听证会这一平台,如果不让媒体充分地、公开地报道听证会,这些问题就很难暴露出来。如果真想作秀,岂会让‘蹩脚’的‘演员’来砸‘牌子’?”(1月7日《工人日报》)

  听证制度,曾经给了公众太多期待。然而,几年过去了,公众却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在听证这个漂亮的外衣之下,公开、透明和民主没有如约而至,因为有了听证这个合法的外衣“想涨就涨”更加随意。尤其是在2009年,几个大城市调整水价的听证会,更是变得有恃无恐,接连传出了听证代表内定、退休干部成了“下岗职工”、下岗职工称自己是“董事长”等一系列丑闻,听证会变得不伦不类,被绝大多数公众认为“作秀”。

  正是在这样一个信任危机之中,公共管理部门才做出回应。听证会是否作秀,不取决于公众和民意“不加分析的认为”,但显然更不取决于公权力“分析”出的自话自说。

  首先,社会越来越开放,公共管理越来越透明,在这样一个社会语境下,试问,谁还有权力“不让媒体充分地、公开地报道听证会”?谁还有权力捂住这些问题不见天日?难道公众天经地义的话语权、知情权,还是权力和管理部门的恩赐吗?这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思维。令人遗憾的是,在发改委的回应中,充斥着自以为是的官腔。

  在这样一个姿态之下,发改委的回应越看越有点答非所问。公众所质疑的是“好与坏”,而公共管理部门答的却是“有与无”。公众的意思是,一个坏的听证会,“扎扎实实走形式”的听证制度,还不如没有。公众质疑的是,听证会必须听取反对者的意见,而现实呢?没有“反对派”,只有全票通过。听证会必须公开企业的成本构成,拿住合理的涨价理由,可我们的听证会公开成本了吗?听证制度本应是“一种可能的公共政策对话”,“一种对称性的公共政策论辩”,我们的听证会有对话吗?没有。有论辩吗?也没有。

  反观公共管理部门的回应,对公众所有的这些疑问都避实就虚,而只是以有了“听证会”这个形式而自满。说白了就是,能开听证会就不错了,你还想怎样?一个是期待进步,一个是固守残缺,为既有的一点进步沾沾自喜,两者的落点和期待不同,检视问题的视角不同,作秀与不作秀,官方与民意怎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答案?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存量。从无到有,听证制度的确曾经是增量的民主。但是,随之就会成为历史的存量。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从有到好的质变,还需要新的增量民主,如此才能实现所谓的善治。比如,在听证制度中,如何才能真正建构一个多方参与、互相制约的公共决策格局,如何使听证真正成为一种可能的公共政策对话、一种对称性的公共政策论辩,不仅仅是当摆设、举举手、投投票,成为涨价的道具和演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公众所期待的新的增量。但是,公共管理部门却对新的增量和公众的期待视而不见,拿着陈旧的存量民主沾沾自喜,这种不思进取、偷梁换柱思维,又怎会看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回应,又会赢得几分民意,挽回几分公信?(石敬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