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听证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拿什么拯救听证会
2010年01月18日 15:13 来源:瞭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听证会漂洋过海,落户我国已十余年,但水土不服症状日显,人称好经被念歪了。尤其是价格听证,被指逢听必涨、作秀。

  去年底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的“惊天一扔”,济南水价听证会上“哑然一睡”,更是引爆民间积攒多年的质疑和不满。甚至有人称,听证会别开算了,“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之外,也不过是给必须涨价这件事披上一层民意的外衣”。

  主管部门急了。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连续发文,以官方的高调与专家的权威,为听证会正名、打气:听证会是真听,不是“作秀”;不是“逢听必涨”,而是“逢涨必听”;消费者没有“被代表”(“代表”已改称“参加人”);听证会的不正常现象,实际上是正常的;总之,听证会有“重要作用”。

  但是,无论怎样论证听证的必要性,解释涨价的合理性,都难以化解听证会的公信力危机。主管部门连篇累牍回应民意,也体现了想把经念好的诚意。但欲真正取信于民,仅靠“有关部门加强组织,提高工作水平”,是不够的。

  听证事项多涉及民生,民生须以民权为后盾,听证会的初衷即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行民主之道。但它只是机制层面、技术层面的手段而已,譬如毛发,数量虽多,但分量轻,须扎根于民主政治的血管里,长在民主政治的皮上,方有生命力。否则就是装门面的假发,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

  透过民众对听证会不满之声,背后其实是一种挫折感、无力感。听不听,不由己;取不取,更不由己。遂有把孩子与脏水一同泼掉之激言。

  原本听取民意的听证会,在民意中“沦落”,推而言之,也显示出近年大热的“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的局限性。这些年,听证等机制层面的改革、探索,如星星之火,随处可见,但难成燎原之势。为何?一个坚硬的瓶颈未打破:权力过大且得不到有效制约。如果没有更高层问责,曝光也是不怕的:其奈我何?替谁说话?

  包括竞争性选举在内的授权民主、包括罢免在内的监督民主,此类民主政治的关键、基础环节须加快推进,参与权、表达权等“因变量”权利才能获得更大生长空间,“协商”才不会流于“进谏”。更何况,在普惠式改革已成过去、利益博弈激烈的当前,强势利益集团“纳谏”、“恩赐”、主动让步的空间已所剩无几。以加倍的勇气与智慧度过这一紧张期,理顺权力架构,权利才能舒展,权力自身也才能安稳。

  “秀场”上可以打瞌睡,改革路上却不能迟钝麻木。(汤耀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