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机动车环境税为何让舆论先“激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评论:机动车环境税为何让舆论先“激动”
2010年01月28日 14:12 来源:华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列席会议时随意一句 “透露”,激起舆论千层浪花。他说,财政部、环保部、税务总局正在研究机动车环境税费改革问题,机动车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内。有环保部官员对此回应称:这个措施是北京市人大提出的,主要还是针对北京市范围内,环保部关于机动车环境税的征收情况不方便透露。(1月27日网易财经)

  北京这是 “自选动作”?还是先行试点?仍未可知。就现有条件看,全国大范围征收尚需时日,但环境税进入议事日程,却已是不争事实。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征收尾气排放税等环境类税目,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汽车增速、减少空气污染,尤其在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的背景下,这一思路难免要浮出水面。但基于现实的一些困境,“环境税”的征收面临着合理性的质疑,舆论也要先“激动”一番。

  首先是否涉嫌重复征税?当前车辆购置税、燃油税、消费税等已涵盖了对污染环境的征税,如果政府部门认为其调控力度不足以遏制机动车的速增,可以在已有税目上提高,还有必要增加一种“尾气税”吗?其次是“尾气税”能否起到“改善环境”的初衷?现在有些部门存在严重的“税费依赖症”,总以为多收点税就能改变某种格局、某些习惯,实际并不尽然。

  此外也是很关键的一条,一件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大家插一嘴论上几句,竟然依靠于“小道消息”——— 某个官员的偶然“透露”。诚然,部委搞出细则再走人大程序,也不违反“程序”,但征收环境税这样影响全国的大事,按照征税理论,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任何税收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满足这两个要件才是道德的税收,如果让公众觉得只是两三个部委关门就鼓捣出来个收税名头,难免要有意见。税基怎么确定,征收多少合适,都需要凝聚社会共识——— 尤其去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期是3年,打“环境牌”又如何不阻滞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拿捏的“度”。

  当然,从无车族角度,或许会很支持这样一项税目。你开车的花费多了,开车的次数就少了,道路就不拥堵了,空气就好了,无车族走起来就方便了……这个逻辑似乎很清晰,从感情上也可以理解。但这套逻辑是否真就通畅?税多了除了加重民众负担,一定会有效减少马路上的车辆吗?征税后车的运行成本高了,会不会转嫁到老百姓出行上?都值得存疑。阻止车辆膨胀有很多办法,比如上海那样限制牌照、北京那种搞单双号出行。十七世纪法国财政大臣柯尔贝有句名言,“征税的艺术就像从鹅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鹅毛,又要少让鹅叫。”——— 我们今天显然不能把征税简单地理解成与民争利,只要可以承受,就可以搞个名头“拔毛”。

  我们如何认识税收?如何搞有道德基础的征税?这可以成为“机动车环境税”带来的一个省思。纳税不只是公民的义务,更是一种权利,但在实际操作当中,仍有很多只强调义务、缺乏权利考量的地方,某些不明真相的“被税收”也仍然存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推出了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 我们可以否认这个排名,却不能忽视税负痛苦指数如此之高背后的真命题——— 那些税负痛苦是怎么悄悄叠加上去的?就在昨天,天津北辰区将18辆奥迪汽车和16辆广本汽车奖励给2009年的纳税大户的新闻,再次引发舆论质疑。公共财政动辄拿钱奖励依法纳税的 “大户”,本身便存在极大悖论与错位,也证明了在这个社会上,税收常常还没被摆正位置,也常常缺乏基本正义的清晰指向。(毕诗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