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碗缅甸鱼汤粉 一份深深祖国情

2013年06月28日 13:48 来源:汕头日报 参与互动(0)

  那一碗缅甸鱼汤粉的情意,应该从澳门缅华泼水节说起。

  今(2013)年4月19日,我应澳门缅华互助会的邀请,前往澳门参加第18届澳门缅华泼水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长、澳门归侨总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天津市侨联顾问康宁英大姐。她是缅甸归侨,1963年毕业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1977年缅甸回到澳门定居。她非常热心公益社会活动,在澳门和内地多个社团担任职务。我们一到澳门就受到了她的热情接待和细心照顾。从酒店房卡的交接到大会资料的派发还有宴会地点乘车安排她都事无巨细,一一跟我们讲解清楚。她的脸上永远挂着祥和的微笑,说话细声细语,我看到她在欢迎晚宴的现场上不辞辛劳地调度安排互助会和酒店的人员,做好各种宴请和演出的准备工作,一点也看不出她是一位将近70岁的人。

  非常有缘分的是,这次互助会安排和我同住一个酒店房间的是广州市侨联的党组成员、巡视员陆桃香大姐。她也是缅甸归侨,12岁从缅甸回到中国,在家乡梅州市读书毕业后就在广州市侨联工作。陆桃香大姐性格开朗,做事风风火火,她说到目前为止一共18届的澳门缅华泼水节她参加了13次,澳门三盏灯圆形地里居住的缅甸归侨里,有很多她以前在缅甸的邻居、小学老师或同学。陆大姐还专门把我介绍与缅华互助会的荣誉会长陈民泉先生互相认识,并安排我在他旁边用餐。陈民泉先生也是缅甸归侨,在香港定居,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缅华泼水节。在宴会上,陈民泉先生非常有绅士风度地照顾我,还用纯正的普通话跟我介绍缅华互助会的有关情况。当我夸他普通话讲得好时,他开心得像个小孩一样笑起来。他说小时候在缅甸上过华侨学校,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代表缅甸华侨子弟到北京参加夏令营,一回到缅甸就会讲流利的普通话,连口音都带京味儿了。

  第二天的活动我一直和陆桃香大姐在一起,上午我们观看了花车巡游启动仪式。下午互助会在澳门三盏灯圆形地和光复街一带,设置美食摊位,我们大家品尝缅甸和东南亚美食,并欣赏缅甸艺术团、江西工贸学院艺术团表演民族歌舞,感受到缅甸新年热闹的气氛。

  那天晚上我们在三盏灯圆形地欣赏缅甸歌舞晚会的时候,我听到康宁英大姐、陆桃香大姐和陈民泉先生在兴奋地谈论着下午尝过的各种东南亚美食。“缅甸鱼汤粉”这几个字在他们的交谈中不断地重复出现,三个人脸上都是同样的神往的表情。康宁英大姐说最好的还是“002”那家,很出名的。说着说着康大姐就说第二天要给陆大姐和陈先生送过去,她转过身来热切地望着我,问:“您要不要也来一份?”我与缅甸鱼汤粉的缘分就在此时被促成了。我忍不住不客气地连声说“好好好,我也来一份!”康大姐开心地笑了,转身过去和陆大姐和陈先生商量第二天如何把缅甸鱼汤粉送达。

  这时我才明白,这鱼汤粉不是可以随时取到的,而且也不是可以带回家的干粉,而是需要现场趁热吃下的。为了这碗鱼汤粉,康大姐明早需要提前出家门,兜远路去002美食店打包,顾客多的情况下还可能需要排队等候,再赶时间送到酒店,以保证我们在8时45分集体出发之前能够有足够的用餐时间。我感到既羞愧又感动,心里又不禁暗暗责怪陆大姐和陈先生两个老小孩,太不近人情了。康大姐年近70,虽说身体挺好的,但是她的脚不太舒服,而且作为缅华互助会的副会长,在主办泼水节这么大型的活动期间,她该有多忙啊!而我们放着五星级酒店精心准备的精致美食不吃,却要劳烦康大姐在她这么忙碌的时候去买什么缅甸鱼汤粉。我心内正自嘀咕,那边三位已经商量好明天的打包缅甸鱼汤粉大计了。康大姐好像准备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似的,神情凝重:“就这么定了哦,我明天早上8时30分以前送到,你们有15分钟时间可以吃,吃完就出发去参观。小惠和桃香住一个房间,我就让服务员送到你们房间。”陈民泉先生在旁边忙不迭地说,“把我那份也送到她们房间就可以啦,我过去你们那边吃,两位女士不介意吧?”我们都笑了起来,谁会拒绝一位将近80岁的人小孩般的请求呢?

  第二天早上,我们房间的电话响了,是康大姐打来的。她在电话里急切地说缅甸鱼汤粉已经送到大堂了,因为她要赶去安排下午活动的场面,就不能亲自送到房间了,让我们马上到大堂拿,还反复叮嘱一定要趁热吃。陆桃香大姐放下电话就迫不及待地往门外走,一边走还一边对我说,你等等,马上就有得吃了。陆大姐刚出门,陈民泉先生就来按门铃了,紧接着陆大姐拎着三碗鱼汤粉上来了。她兴奋地说:快快快!鱼汤粉来了。我打开一看,是三碗香浓的鱼汤,另外配了三包类似我们称为“粿条”,广州人称为“沙河粉”的米粉,只不过他们切得细一点,感觉韧一些,还配了一把新鲜翠绿的芫荽,还有几块金黄香脆的黄豆脆饼。陆大姐和陈先生争先恐后地跟我作起介绍来了。这鱼汤是用泥鳅鱼煮熟,剔去鱼骨头,全是鱼肉,然后在油锅里拌香茅炒香了,再加上水、芭蕉心、洋葱片熬汤,这汤要熬到鱼肉都化了。以前家里就是熬一大锅的汤,然后各人自己拿碗勺一碗汤再加上粉、加上芫荽,加上马豆脆饼。这个马豆脆饼是直到你把整碗粉都吃完仍然能保持香脆的。介绍之时,陆大姐和陈先生还就鱼到底是用哪种鱼、鱼是煮熟了剔骨再炒还是直接生鱼剥骨后炒熟鱼肉等细节激烈争论起来。陆大姐说她们家用的是黄鳝鱼,陈先生说他们家用的是龙俐鱼,陆大姐说要先把鱼煮熟了再把鱼刺剔除,陈先生说直接用刀把生鱼鱼肉刮出来。但是他们也有达成共识的地方:一定要用香茅炒鱼,满屋子都是香味啊!

  我看着他们像小孩般争得热闹,一边细细地品尝着鱼汤粉,一边不禁眼角湿润起来了。其实这哪里仅仅是一碗鱼汤粉啊!这里面承载着多少归侨们对侨居国第二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他们也许已经记不清鱼汤粉真正的味道了,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我豁然明白了那一碗缅甸鱼汤粉的情意,明白了陆大姐和陈先生为什么会放着五星级酒店的精美早餐不吃,而非要吃这一碗鱼汤粉,我也明白了康大姐为何不辞劳苦,乐意为我们打包鱼汤粉,这分明就是一种兄弟姐妹的情谊!共同的美食、共同的情怀,使得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如同对家人一样自然。

  而我们的华侨,不也深深地思念着祖(籍)国、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吗?他们不也远在异国他乡仍然过着家乡的节日,保持家乡的习俗,惦记着家乡的美食吗?华侨对祖(籍)国的眷恋和归侨对侨居国的深情都是一样美好的感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美好的感情,他们才能够架起祖(籍)国与侨居国的友谊的桥梁,才能促进祖(籍)国与侨居国的友谊的桥梁,才能促进祖(籍)国与侨居国的往来和文化交流。那一刻我感到手上的鱼汤粉沉甸甸的,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