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卫生所服务50年后日渐萧条 老村医盼老有所养

2013年03月20日 1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太原3月18日电 题:山西村卫生所服务50年后日渐萧条 老村医盼“老有所养”

  作者 范丽芳

  上世纪50年代,做为村民“健康守护人”的乡村医生,曾被社会公认为“最可爱的人”,然而,随着当年这批“骨干”村医的渐渐老去,老无所养的问题成为他们“退任”前的不甘和无奈。

  3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天宁镇的奈林村,见到了为该村服务多年的村医们。今年67岁的李世海是这里年龄最大的村医,“我16岁就当村医了。”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常住村民约3000多人。当时村里只有一个卫生所,李世海和另一名村医马春燕分别负责村里防疫及计划生育等工作。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防疫,村民对这个非常不理解。”李世海回忆,为了让村民了解打“预防针”的必要性煞费苦心,苦口婆心劝说,亲自上门讲解;而为了给村民接生,怀有身孕的马春燕不得不三更半夜骑着自行车赶去家中。

  “说实话,从当村医的那天起,我们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吃顿饭得重复热好几次,当过村医的人都深有体会。”回忆起曾经的辛苦,两名村医不禁有些酸楚。

  虽然工作辛苦,但村民对村医的信任,以及卫生所打针、买药带来的收入一度让李世海和马春燕很满足。改变发生在最近几年。

  近年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该村人口增加到5000多人,加之厂矿等企业在奈林村周围的入驻,村医服务人数逐渐增多,李世海和马春燕开始各自经营,一直到2012年,村里的卫生所增加到四所。患者虽被“分流”,但李世海和马春燕凭多年村医经验和人气积累,可勉强维持生计。

  2009年,根据卫生部规定,村医要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用药指导等11项公共卫生服务,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全国各地践行模式不一。但2012年,工作量的增加、“一年一结算”的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却让李世海和马春燕渐感力不从心。

  直到2012年,同村另外两家卫生所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李世海和马春燕的卫生所彻底没了竞争力。

  没有卖药收入,仅靠“一年一结算”的公共卫生补贴,李世海和马春燕的卫生所只能艰难度日。“维持不下去只能关门,我们年龄也不小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养老问题。”李世海说,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只希望老有所养。(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