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驴友登山遇险一人受伤 救援人员轮流背下山

2013年06月18日 14:2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救援人员背扶着受伤山友下撤(左上雪峰为三峰)。



高山协作背着受伤的山友下撤。



第二梯队赶到担架接应。

  “山友登山遇险,高山救援队紧急出动!”昨天中午12点58分,四姑娘山景区官方微博发出一条信息,引发数千网友关注。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四姑娘山景区了解到,昨天中午12时30分,户外活动管理中心接到报告称,有山友在登三峰时发生滑坠,头部受伤,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无法自行下撤。紧急时刻,由高山救援队、景区工作人员、森林武警等组成的30余名救援队员,分成了两个梯队,展开了接力救援。
  从海拔 4700 米到 3200米,救援队员们轮流背扶、担架接力……接到报告的6个半小时后,受伤山友安全到达山脚,久候在此的救护车一路呼啸,将他送往医院。

   山友受伤滑坠30米头盔全碎
  昨天,记者找到了受伤山友蔡先生的微博“@老蔡2010”,微博上显示,他6月14日从南京出发,15日抵达日隆,16日来到四姑娘山附近。
  带老蔡上山的高山协作杨东说,老蔡是南京人,今年50岁,登山经验算得上丰富,并不是带着一腔热血想征服高山的初学者。他们原来的计划是昨日登顶三峰。事故是在撤离途中发生的。“老蔡当时滑坠了三十多米,头盔全碎。”
  随后,华西都市报记者又联系上了四姑娘山管理局的唐处长。“管理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指示离出事地点最近的高山协作余强,与第一批高山救援队共计13人,携带氧气前往救援。”唐处长在电话中说。

    就近救援轮流背着他往山下撤
  “高山协作上山之前,会进行登记,我是距离伤者最近的一个。”电话里,余强的声音有些疲惫,虽然他已经做了11年专业高山协作,但这次的“急行军”还是有些吃不消。
  接到电话指令时,余强在海拔3800米。下午1点半,他已带着氧气到达大本营,而同时,高山救援队及高山协作组成的首批救援队,也已到达头道坪上方的牛棚子。
  下午2点左右,停留在海拔4700米左右的受伤山友与余强会合。
  据余强电话介绍,当时蔡先生的头部、手臂都有擦伤,处于半昏迷状态,并伴有失温等高原反应症状。余强和杨东,还有两位当地的药农,轮换背扶着蔡先生下撤,边走边等待与首批救援队会合。
  从遇险处到大本营,有500米海拔,更有远超这个长度的山路。余强说,这一段是最难走的。

    担架接力6个半小时送上救护车
  下午3点过,余强一行五人终于与首批救援队员会合,接到这个消息后,由高山救援队、景区工作人员、森林武警组成的16人救援第二梯队,随即出发前往接应。
  接近下午5点,首批救援队员及受伤山友一行下撤到了海拔约4200米的大本营。此时的蔡先生口吐白沫,意识不清。换了担架,救援队员抬着蔡先生往山下走。
  接近6点,第一、二梯队的救援队员在牛棚子会合。随着海拔的降低,蔡先生的高反症状有所缓解,意识开始恢复,情况趋于稳定。又过了1小时,蔡先生被抬到了海拔约为3200米的山脚,救护车将他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据四姑娘山管理局户外活动管理中心介绍,此次救援行动往返耗时6个半小时,由于目标明确,是四姑娘山景区历时最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次救援。记者 程渝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