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民工对城市户口不“感冒” 申请公租房不容易

2013年07月23日 17:16 来源:沈阳晚报 参与互动(0)

  ■新闻背景:

  记者近日了解到,农民工获得公租房并取得合法手续,连续居住且参加社保3年以上的,准许落户沈阳。

  这样的政策对农民工有多大吸引力?这道“门槛”,对真正希望落户沈阳的农民工来说,是高还是矮?为了解农民工申请公租房的意愿与现状,记者采访了鲁园农民工工会主席张学东。

  申请公租房不容易

  “根据相关规定,在我市申请公租房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月平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700元;同时,还要在沈阳连续缴纳社会养老统筹保险满一年。”张学东介绍,一般零散就业的农民工都不愿缴纳保险。拿鲁园地区农民工为例,多数农民工都是以“打零工”为主,在同一地点工作的时间不确定,甚至会随时离开沈阳。对于这些人群,“连续缴纳社会养老统筹保险满一年”很难实现。

  同时,若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由单位缴纳社保的农民工,月平均可支配收入一般都会超出规定的1700元。“所以,申请到公租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提后面提到的参加社保3年以上了。”张学东说。

  “我们需要公租房,但是目前还遥不可及。”一名农民工告诉记者。

  不关注社保的90后

  阿焰是安徽一家家电公司在沈客服中心的技术员。今年20出头的他是个典型的90后:染着一头黄发,戴着夸张的项链。阿焰每天穿梭在沈阳的大街小巷,进入购买产品的家庭,将公司新销售的洗衣机安装好。

  “我初中毕业就出来干活了,这三年赚了点钱。”阿焰说,他对自己在沈阳当蓝领工人的收入很满意。当初他入职时,参加了公司的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就上岗了。“安装一台洗衣机,公司给20元。活不重,就是将洗衣机调平,不然洗衣服时有很大震动。然后将进水口、出水口拧紧就可以。现在每天平均安装25台左右,一个月有3000-4000元收入。很多公司的安装人员都是这个价格,比如安装空调、安装热水器。”

  至于公司是否给他缴纳社保、签不签劳动合同,阿焰说自己不关心,只是干一天活拿一天钱。“签不签合同没啥,我们都是凭工作量拿工资,现在洗衣机安装量这么大,公司的人手都不够用。”

  绝不放弃“一亩三分地”

  来自湖南的老王快50岁了,在某物流公司当货车司机,同时负责将商品从车上搬运到客户家中。

  “一般送一单家电,公司会给20-30元钱,一天能送20-30台家电。天天送,一周没有休息。一个月收入5000—6000元吧,肯干的话,还能更多。”老王送完货,满脸通红,边擦汗边告诉记者,送货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这个是体力活,不好干。像我们年纪过了40岁,力气不够用了。比如一台洗衣机60公斤,需要送的家庭如果是小高层,扛着60公斤重的东西,爬这么高的楼,一天十次八次还行,多了就不行了。”老王坦言,虽然收入不少,但是干得十分辛苦,常常晚上一到家就倒头大睡。

  虽然已经在沈阳买了房,但老王的户口还是留在老家。老王说:“家里有地啊,有地就有财富啊,所以我没想过在沈阳落户!”

  户口的影响力正在缩小

  除了在老家拥有土地的农民,不排除还有相当一部分在老家丧失土地,来到城市谋求生存的农民工。出乎记者预料,他们对落户沈阳也并没有预想中的热衷和执着。

  小李几年前高中毕业,就离开了内蒙古的老家,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活。现在沈阳某酒店当服务员。对于落户沈阳,小李有些迷茫地摇了摇头,“我去过很多城市,前年才来到沈阳,我也不知道能在沈阳待多久。我男朋友现在正在学厨师,学成之后,我俩想开个小饭店,但开在哪里,我俩还没想好,到时候看看情况再说吧”。

  与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不同,很多早期来到沈阳的农民工,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有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娶妻生子。他们对于落户沈阳,也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老黄在沈阳五爱街卖服装将近20年了,早已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仅自己买了房,子女也都留在了沈阳。但是老黄的户口至今仍在福建老家。问其原因,老黄说,“我在沈阳生活了这么多年,虽然户口在老家,可是生活上几乎没有遇到跟户口有关的困难,所以,迁不迁户口对我来说无所谓。”老黄憨厚地笑着说。

  的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许多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措施不断出台,城市乡村也好,本地外地也罢,差距不断缩小,障碍逐渐清除,在农民工医疗、就业、求学持续得到保障的时候,城市户口已经不是农民工趋之若鹜追逐的目标。

  “我就是农村户口,可是我娶了个城市户口的媳妇儿,我不比别人差!”刚刚结婚的农民工小赵说。

  本报记者 苏慧婷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