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城市外交的三大领域

2013年08月09日 08: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城市公共外交的主要活动领域,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曰“走亲戚”,即国际友好城市的结对与往来;二曰“做实事”,即城市相互之间的学习与合作;三曰“添光彩”,即配合国家需要开展大型国际性交流活动。

  先看“走亲戚”。国际友好城市的结对与往来,是城市外交的基本形态和传统方式。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结成友好城市(也称姐妹城市),如同建立了“亲戚”关系。友城之间的往来,就如同“走亲戚”,目的在于“友好”,主要方式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的资料,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和404个城市与五大洲130个国家的438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336个城市建立了1936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这些友好城市之间的总体交往情况,笔者暂未看到专门的报告。依观察和感觉,国际友好城市往来有三种情形:一是已结对为友城,但几乎没有往来。笔者曾询问过某地级市的有关人士,有的人并不知道是否结对友城(事实上有),有的人回答有,但不知道具体国家及城市。只有一个人知道情况,据他讲,已结对3个,但几乎没有往来。二是友城之间以传统方式往来,这种情形应该是最多的。传统友城往来主要是市政府领导率代表团互相访问、参观和考察,时间短,规模小,大多没有专门的议题,主要目的是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三是在传统友城往来方式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发展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估计这类城市数量也不多。

  再看“做实事”。中外城市之间的学习借鉴与务实合作,大多数情形是在结对友城之间进行的,也有的是在未结友城的城市之间进行。这类“做实事”目标很明确,就是促进本市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内容可广可窄,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涉及城市治理与管理领域,还可包括城市的国际合作和形象提升。在友城之间进行务实合作是一种基本形式。这也是友城传统往来的自然延伸,中国大多数城市采取了这种形式。合作成效差别较大,主要取决于项目运行的团队能力。

  加入城市国际组织进行务实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广州市加入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组织(UCLG)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加入该国际组织并担任联席主席,广州市在学习国际先进城市经验,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例如,广州的建设、规划和信息部门已分别与UCLG下属的三个专业委员会——城市交通委员会、城市战略规划委员会和信息社会委员会进行对接,加强互动交流。在2008年“城市交通网络”世界大会上,广州介绍了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也分享了拉美地区在BRT快速公交的实践经验,应用于广州BRT的建设与运行。

  创办城市国际组织进行务实合作是一种难度大且回报更大的形式。扬州市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07年,扬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PECC-China)共同主办“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由地方政府倡导成立的第一个国际组织,以运河为纽带,在文化、经贸、人文、旅游等领域与国外开展务实合作。

  最后看“添光彩”。任何城市都是其所在国国家形象的载体。正如赵启正先生所言,国家形象是一部相册,各地方、各城市、各涉外组织、每一个国民,都是该相册中的几幅或一幅照片。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形象可为国家形象“添光彩”或“减光彩”,国家形象可为城市形象“背书”,提供支持。

  国际上重大的节事活动都是落在某个具体的城市里进行的。由于这类活动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具有非常大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各城市之间竞争其承办权会非常激烈。中国城市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地位,争取承办不同层次的国际性重大的节事活动。例如,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这是由中国省级城市来承办的国际顶级活动。中国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也有开展这类活动的潜力和空间。例如,广州市承办“2009年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扬州市承办“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等等。在开展这类活动时,作为行为主体的城市必须具有公共外交的意识。该城市不仅是以自身名义开展工作,而且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和载体在开展活动。只有这样,承办城市既可获得合作机会和形象提升之效果,又可为国家形象“添光彩”。(柯银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