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从硬件到软件打造小城镇范本

2013年08月16日 10:3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对2004年公布的1887个全国重点镇进行增补调整,使每个县至少有1个,即2014年达到约2856个左右。由于该意见仍延续了原有的计划思维,因此其最终实施效果也引起人们的担忧。

  回顾历史,2004年重点镇规划的启动,是基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规划实施已近十年。据统计,我国建制镇有1.7万多个,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此外,调查亦发现,原有重点镇中“一些镇出现了撤并调整,一些镇发展比较滞后,还有一批未列入全国重点镇范围的镇发展迅速”。由此看来,原有规划的实施,还难以说令人满意,在此情况下,继续以行政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实际影响值得商榷。

  从根本上看,传统城镇化基本上源于“求大求强”的城市发展思路,其中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且向城市群、城市圈发展;小城镇遍地开花,除了国家重点镇,还有大量的省级、市级、县级重点镇,点缀着各级政府的“政绩”。

  可以看到,在包括重点镇在内的“自上而下”式区域改革,往往只是给了下级政府以“争资金、引投资、扩行政、要资源”的“尚方宝剑”,当然这“宝剑”是否管用,还受制于重点镇的协调能力与地方实际情况,直白地说,仍未跳出“人造城”的现象。例如,重点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一些困难,包括重点镇建设中缺乏产业的发展和支撑,使得这些镇变成“空城”、“鬼城”;规划中出现贪大求洋、论证不充分;土地、户籍、资金、贷款等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有些重点镇只是“空帽子”;建设资金缺乏,因为政府财力有限,又缺乏吸引民间资本的机制和环境;政府管理机制落后,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单线条式的规划所能解决的,也非凭借“落实政策”就能造出一批发达国家那样的小城镇。新一届政府不断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因此在以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城一体化发展、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服务的改善、行政造城模式的退出等。因此,一方面,在推新政策之前,有必要科学评估下原有改革的成果与问题,看是否需要调整路径和重点;另一方面,与其关注数量扩张,不如把重心放在原有重点镇的佼佼者身上,从硬件过渡到软件,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小城镇发展样本。(杨涛)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