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26人吃鱼“中毒” 疾控中心:系鱼类引起

2013年08月17日 13:08 来源:深圳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深圳市一职工食堂怀疑因进食不新鲜的鲐鱼(池鱼)引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26人。截至8月16日凌晨2时,所有病人已经无恙出院。

  8月15日,深圳市一职工食堂怀疑因进食不新鲜的鲐鱼(池鱼)引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26人。据记者了解到,鱼类引起组胺中毒是指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脉快,部分病人出现胸闷症状,截至8月16日凌晨2时,所有病人已经无恙出院。

  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呢? 据介绍,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可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

  市疾控部门表示,组胺中毒在深圳时有发生,是深圳市最常见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仅2011年深圳市就发生过3起组胺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在温度15~37℃、有氧、弱酸性(PH值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含量3%~5%)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据了解,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市民如何预防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一是尽量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二是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以下。 三是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鱼。此外,服用一些药物如降压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等的患者不宜食用含组氨酸多的上述海鱼。

  为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市疾控部门提醒消费者及餐饮企业的加工人员,需选购加工新鲜的海产鱼,慎防组胺引起的食物中毒。(记者 刘梦婷 通讯员 刘建平 马起山 )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