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沟农民学习新技术创收 地方不养人人要养地方

2013年08月27日 11:31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0)

  山大沟深,积石山县中咀岭乡老百姓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生存的外部条件。过去20年,甘肃建投不遗余力对口帮扶积石山县,特别是双联行动开展以来,修筑村建道路、硬化小学操场等硬件帮扶从未间断。

  但是,输血式扶贫对于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而言,仅能治其表,真正治本,则需造血式扶贫。

  今年3月底,本报曾以《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新工人》为题,报道积石山县87名山区农民走出家乡,来到甘肃建投建筑工地学技术、创收入的故事。如今,过去4个多月了,他们是否有所改变?记者对此进行回访。

  见到42岁的陈桂女时,她正在甘肃建投白银市银西小区保障性住房项目部单独进行焊接工作。她来自积石山县中咀岭乡马家咀村,在此之前,家庭收入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家庭年收入不足3万元。究其原因,陈桂女说,“山地庄稼没啥收成,靠它赚钱不可能。外出务工没技术,小工每天的工资不到70元钱,很辛苦却赚不到钱。”

  4个月来,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陈桂女已经由当初的“小工”,变成一名“技术工”,如今每天工资120元钱,加班还有加班费。这让她非常开心,“一方面工资高,另一方面我掌握了一门技术,将来去任何一个工地打工,我都是技术工的待遇。”

  聊天时记者得知,她和丈夫都在建投工地学技术,每月可以给家里的孩子寄回去1000元生活费让他们用于读书。说到高兴处,陈桂女说,年底回家时,她和丈夫打算带回去这个数——她伸出双手。十万元?嗯!她坚定地回答。

  和陈桂女一样满怀信心的还有同村的苏录腿。挖过虫草打过短工,但苏录腿一直觉得,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对于农民而言,日子过得很不安稳。和陈桂女一起来到白银市建投的工地时,他只是一名空有一身力气的“小工”,4个月后,他已经学成“抹灰工”,一天的工资高达150元钱。苏录腿说,“当小工时,我们羡慕技术工,不但出力少,而且工资高。以前打工也想学技术,可师傅不愿教,工地没工夫教。如今通过培训,我也成了一名‘技术工’,再也不去挖虫草了,踏踏实实干活赚钱,我的家人和孩子的生活慢慢会好起来的。”

  记者从甘肃建投白银银西小区保障性住房项目部经理高幼青口中得知,积石山县的务工人员已经分散在各个工作面,通过师傅手把手培训,目前已经有90%的学员学会技能,平均工涨幅在50%以上。按照甘肃建投的规划和设想,一户只要有一人通过技能培训参加工作,每年就有几万元的收入,那么全家就能实现脱贫。去年,在甘肃建投的帮助下,庙岭村、马家咀1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学习电焊工、瓦工、架子工、牛肉拉面4个工种的基本技能,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彻底脱贫致富。

  在中咀岭乡马家咀村村支书苏明荣看来,乡亲们也许对扶贫的方式不甚了解,但他们对于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心情相当迫切。他说,“大家致富很有信心,他们的改变很明显,学会技术、素质提高,人均月收入不会低于4000元钱。”

  41岁的苏明荣说,家乡的脱贫关键看人的改变,“地方不养人,人要养地方。”

【编辑:张海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