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闸北发挥“乘数效应”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2013年09月03日 13:2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持续走出低谷的闸北,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经济、民生快进势头:区级财政收入增幅、旧区改造居民户数,都位居全市前三强。进入下半年,工作节奏依然很快。区领导多次强调,处于“半坡”方位,慢进则退,闸北不能再回到“没有追兵”的发展年代,必须自我加压、持续发力。

  记者在闸北区采访时,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及一个公式:1.01×1.01×1.01……得出结果会越来越大,“团队工作的 ‘乘数效应’规律,同样适用于闸北的发展,每个部门、每个人如果都朝着大于1的方向去努力,就会汇聚起巨大的正效应,激发城区发展活力。”

  不做“二传手”要当“谋划师”

  今年初,“张江”专项资金申报,闸北区推送的企业项目,最终获得了近1.1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全市张江各分园中名列前茅。

  为科技企业落实政策服务,是科委一项常态化工作,“做好‘二传手’,把文件下发到各个园区、企业,不犯规、也不失职。”而闸北区科委主任胡建民与他的团队却更 “讲究”:“申报启动后,我们前后花了2个月的时间,走访各个功能板块的科技园区、重点企业,发现项目、挖掘项目,梳理出了近100个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过整体化、精细化打造归并,形成了13个大项1.5亿元的标的,最后落地资金1.1亿元。其中一个经过整体策划的企业项目,还获批全市重大项目。”胡建民坦言,他与团队成员有共识,不能只做“传声筒”,而是要带着政策,做企业发展的“谋划师”,“你看,1×1×1……永远等于1。如果我们原地踏步、甘于现状,怎么可能获得企业认可。常规工作如果善于深化一步,就能获得更大效应。”

  区领导表示,各个职能部门承担最多的是常规工作,很多时候,有没有“反复抓、抓反复”的韧性,决定着胜负成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一件打基础,一年一年抓成效,就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区商务委主任任少南深有感触,“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是招商引资的基本手段,而相对于存量企业的盘活,吸引新企业前来投资,需要更多的陌生拜访和长期信息跟踪。”他介绍,慧黎世商贸日前已明确将在外省市的6家企业统一选址注册闸北、发展总部经济的计划。“我们招商团队通过陌生拜访以及与众多品牌企业建立联系,深挖掘、紧跟踪,最终促成慧黎世商贸的落户。”记者了解到,下半年还将有3至5家企业地区总部落户闸北,均历经了一年以上的跟踪和服务。

  不断用行动回答“为什么是闸北”

  在区发改委主任王叶庆的办公桌上,摆放着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中期评估报告》初稿,正在做最后的完善。“3年前,当闸北摘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这块‘金字招牌’时,谁也不曾料到。闸北近年的发展,正得益于此,以试点为契机,各部门跨前一步、主动作为。”

  在这一政策平台统领下,闸北区先后创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张江高新区闸北园、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区、上海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5个产业平台,“几乎每建成一个平台,外界都会发出‘为什么是闸北’的疑问。我们则用行动证明了,‘闸北可以有’。”

  王叶庆谈到,“1+5”平台的建成,源于各职能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这些“平台”有不同的主管部门,涉及到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如果各做各的,无法形成合力。形成一个整体合力,政策互通、规划共享,就能生成最大效应,平台建立起来之后,每个部门所分管的领域也可从中受益。”

  如今,这些平台为产业集聚、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服务环境,使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检测认证等服务业新兴行业快速崛起。“任何产业不可能凭空出现,需要市场与载体,这一个个平台,就是我们区域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

  今年,闸北区又瞄准了新的平台:力争“国家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示范区”落地。同时,上大园区将抓住温哥华电影学院有望入驻的契机,促进“四区联动(校区、园区、社区、商区)”,实现电影产业“产、学、研、用”的整合,着力打造全球化的电影后期制作基地。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区商务委,看到的一期涉及商业品牌招商的工作专报:“这两年,闸北区陆续建成五星级酒店,宝格丽酒店项目与久光商业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这些项目的引进,正在改变公众对闸北的传统印象。”

  位于大宁地区的久光百货项目是全国第一家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项目。为项目落地,区商务委在市商务委支持下,专赴商务部汇报,使这一项目在国家法规正式出台的第一时间,仅用了一周时间,便获批通过。

  “很多政策到了区里,就没有多大突破的空间与余地;但可以通过创新方式方法,使各项政策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惠及企业和百姓。”近年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光荣与他的团队对人社系统的各类民生政策梳理归纳,进行政策服务的“集成创新”。在全区5个创业园区的服务窗口,创业者只要用身份证或创办企业的条形码,在人社政策系统一扫,系统就可以根据创业者的基本情况,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创业政策。“创业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系统就会锁定不同的支持政策,使创业者申报各类扶持政策更有方向。”

  王光荣的团队还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向群众推广政策、促进运用。“有很多政策,老百姓不知道,政策之间的衔接也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区人社部门正与其他民生部门取得联系,形成“大民生”政策的无缝衔接,目标是“当市民向我们求助时,通过基本信息的输入,就可得到量身定制的政策服务菜单。”(记者 谈燕)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