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转出境游悄然走热 一张签证玩转多国

2013年09月04日 09: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白云机场实施过境免签政策满一个月之际,国内也悄然掀起了一股过境免签热。据悉,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已经对45国公民实行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也引起了不少爱旅游一族的逆向思考,是否也有很多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大陆游客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不少网友表示,国内游客出境游也可以善用他国或者港澳过境签政策规划旅程。

  记者从去哪儿网获悉,中秋节、国庆节期间,经由香港、东京、首尔、新加坡等地,转机前往欧美、澳洲、中东及东南亚旅游的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多。随着过境签概念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由行游客在其出境游行程中加入了“中转地旅行计划”,过境游悄然走红。

  过境签推热中转出境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国内游客出国时都有“顺便多玩”的心理。上海的薛同学,在去哪儿网上购买了中秋节经由新加坡转飞马来西亚沙巴的特价机票,先在新加坡玩一天后再飞沙巴。他说:“只办一个签证,去了两个国家。”去哪儿网国际机票产品总监邴弘表示,目前全球对中国过境免签的国家有12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中转地本身就是热门旅行地,转机途中顺便去游玩或购物,都能丰富旅游体验。其他如罗马尼亚、英国等,过境免签手续比直签简单,签证费用最多可省1400多元。

  同时,今年中转地过境签新政层出,对国内消费者不断传来利好。比如韩国早前宣布今年5月起,在首尔仁川机场转机前往第三国或地区的中国公民,可免签入境并在首都圈停留48小时。去哪儿网国际机票数据显示,5月以来,从国内各城市出发经由首尔转机的国际航班搜索及预订热度明显上涨,今年国庆节的搜索热度高于中秋。

  除过境免签政策范围扩大,过境游兴起还有其他原因,价格因素就很重要,在不少国际热门航线上,中转机票比直飞能省不少。以北京为例,中秋节北京往返纽约,美联航含税约13000元,但乘坐全日空航空在东京中转只需8500元起。另外,目前很多中转地国家都推出了丰富过境游产品,如新加坡结合“殖民地之旅”与“文化之旅”两个主题,推出2小时的过境游观光团;韩国则推出了6小时以上和6小时以下的长短过境游行程,这些都是吸引游客开始过境游的原因。

  选对中转地一张签证可游多国

  如何只办一张签证,如何玩转不同国家?专家指出,机票是出境游成本中的大头,部分热门航线应尽早购买,如临期再买或需多付两到三倍价钱。先选择合适的特价机票,再根据机票中转地制定过境游行程。比如,广州市民中秋节想去墨尔本玩,可以选择新加坡航空,往返只需3400元起,比港龙航空4800元起、南航5600元起、阿联酋航空5660元起等要优惠很多。购买后,先了解新加坡的过境签政策,然后再制定自己的“中转地旅行计划”,省钱又开心。

  其次,中转优先选择成熟旅行地。如前往美、日、澳、英或是申根国家,途经新加坡和香港等地都能顺道旅游,转机的机票还更便宜。同类中转地还有泰国曼谷、韩国首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此外,因为马来西亚过境签证不要求消费者进入马来西亚和离开时的城市要是同一个,所以如在马来西亚转机,能更灵活安排在马来西亚境内的旅程。此外,业内人士特别提醒,要特别留意机票的中转时长,合理安排过境游时间。

  过境签限制条件应提前了解

  不过,也有部分消费者对过境签政策事先了解不足,导致出行受阻。邴弘提醒,如果计划过境游,一定要事先了解中转地的签证政策。日前,长沙一位网友在某在线旅游网上预订了从广州出发前往澳洲旅游,返程时因中转经过新西兰未办理“过境签”,被滞留3天后才订到回国的机票,为此损失近2万元。她说:“在奥克兰机场转机时间需要7.5小时,奥克兰机场规定超过6小时需办理过境签。但网站没有告知我这一信息,我没办理过境签被拒绝登机。”

  去哪儿网资深出境游顾问彭智仿提醒,对于中转国际航班来说,各国过境签政策存在不同限制,“出发前应登录各国驻华使馆网站,详细了解最新的过境免签条件,避免影响行程。”记者查询了解到,常规过境免签的国家或地区有:新加坡,中国公民新加坡特许过境免签96小时,但是只能去程或返程二选一申请过境免签;吉隆坡,只有亚航提供过境签服务,其他如马来西亚航空则无法提供该服务。另外,有些中转地不再具有过境游的服务,如迪拜的96小时过境免签。过去游客在出发前向航空公司提出申请,如阿联酋航空能提供担保,但目前该服务已经取消。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