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最后风景

2013年09月19日 1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9月19日电 题:“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最后风景

  作者 林春茵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里过中秋节了。”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105号,陈久霖在此已经居住70年。饭桌上摆着一盒厦浪月饼,但老先生脸上,并没有中秋过节的愉悦。

  1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但节后,这里不日即步入旧房改造征迁阶段。作为曾经以商业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福州“双杭”历史文化街区正迎来涅槃前的阵痛。

  福州市台江区的上杭路和下杭路,俗称“双杭”,以其富贾云集多而被史学家誉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福州史学家赵君尧告诉中新社记者,此地作为上下航的津口埠头,是早年福州最富盛名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是闽商发祥地之一,“杭”其实是从“航”音演化而来。

  上杭路105号即是“中孚药材行”旧址,作为福州最大一家中药材的批发商,这厝五进大宅曾经享有盛名。陈久霖说,他祖上陈幼鸿是长乐人,1935年迁居至此;在双杭开店置屋是生意成功的标志,“其他长乐人大多在台江码头、北仔街和达道路卖京果卖花生牙,做小本生意。”

  “中孚药材行”长盛不衰,人气最旺时,老宅里同时住着他父辈五个兄弟,“过去开饭就是五六桌,中秋节的热闹就更不要讲了。”但时光的“捶打”,昔日豪宅已经破败不堪。记者在上杭路105号看到,木板的墙体几乎倒塌一片,多处被警戒线圈围,屋顶露出一个个大洞。

  蜗居于三进一间小木隔房的张依姐告诉记者,每到台风天,社区居委会都要求他们搬到旅社住,“危房,不敢住了。”

  下杭路192号亦已年久失修。这座迄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老宅,作为老福州最有名的布料行,卖过福州最精美的绸缎,三进深的房屋直通到上杭路,可直达码头。

  已经入住60年的老张,指点着横梁画作、石墩纹刻,为记者一一“还原”老厝的富丽堂皇。大宅子从前住过20来户人家,陆续搬出,现在只剩下六七户了。

  58岁的林舫在这里出生长大,他跟记者聊起儿时趣事,特别怀念小时候和小伙伴玩在此捉迷藏,“房间多,上下杭相通,跑上跑下太快活了”。但后来,上阁楼的楼梯越来越朽,稳靠得只剩下地上两米见长的大石条。

  昔日的小伙伴已经成为老伙伴,时常会来找老张饮茶攀讲,“但这回再搬走,就恐怕见面机会不多了。”老张说,“虽然是租的房子,大半辈子也都在这里了。”

  记者了解到,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旧屋区改造拆迁面积271.42亩,总户数约3210户,实行异地安置和货币补偿,征收费用初估约45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今年福州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拆迁地块之一。

  走在逼仄狭长的上杭路上,记者看到家家户户摆满了烧纸钱的红铁罐,烧纸钱是老福州过中秋的习俗之一。

  75岁的老朱是地道的“双杭”人,他家门框上悬一面八卦镜,红棱窗子边侧钉着二指宽的小香炉。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烧过纸钱,正在插香,老朱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上下杭的土地公烧香了”。

  燃尽的香根,老朱都码得整整齐齐的,香灰落下盖了一层又一层。

  和将去投亲的大部分街坊一样,老朱也打算中秋节后搬去跟女儿同住。老朱说,女儿过去多次催他同住,他都没去,就担心“房子没人住会垮掉。”

  福州早前已经出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专家对此表示,上下杭要尽量少拆,多保留老建筑,尽量多保留“原住民”,以保留老福州人的生活气息,以免新城变成“死城”。(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