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假婚宴几多辛苦几多愁 市民“像明星在赶场”

2013年10月11日 10:3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长假期间一部分人挪步于拥挤的旅游景点;一部分人选择走亲访友;还有一些人宅在家里,哪也没去。但是就笔者所知,还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没有度假也没有探亲访友,而是奔波于各地参加一场场的婚宴……

  参加者:因为“盛宴”,钱包越来越“瘦”

  在菜馆上班的小陈一家四口,七天有三天在参加婚宴,小陈的弟弟25岁,国庆期间收到了五张请帖。10月6日这个好日子,小陈一家人被分配去了三个地方参加三场婚礼。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们,光是长假喝喜酒就花去近8000元,这对工资收入不高的小陈来说,压力山大!

  其实国庆长假忙于喝喜酒的不止小陈一家,有人开玩笑说自己已经越来越像明星在赶场了,一下子变得特别重要。玩笑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无奈。结婚的几乎都是刚入社会的年轻人,一部分还要租房、吃饭、交际。本就“瘦弱”的钱包若是一个月参加几次婚礼,后果就不仅仅是“月光族”了。

  新人:一场“盛宴”,几多辛苦几多愁

  现在的婚宴不便宜,就临安这样的小城市,一桌酒席标准也在1500元左右,还不包括烟酒糖水。有些父母在农村的,经济条件差,拿出全部积蓄也办不了一场体面的婚宴。而事实是:一桌10个人,30多个菜,客人根本吃不完。还有就是原本安排10人就餐的一桌,还不一定坐得满。这些餐桌仍然按照原本计划的上菜标准上菜。

  “结婚嘛,这辈子就这一次,当然要办个圆圆满满。亲朋好友千里迢迢来了,得让他们吃好。菜少了会被人笑话,我们会很没面子。浪费也就这一次,没办法。”刚结婚的李先生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如果你不这样做,客人一定会嘲笑你。我觉得婚宴至少浪费了三分之一。挑挑拣拣把好菜打包回家,冰箱都塞满了,全家吃一个月也没吃完。”李先生算是家里条件不错,为了更有面子一些,酒宴定在中都小厅,按照一桌2280元左右的标准。

  酒店:“盛宴”变“剩宴”,剩下的去向何处

  婚宴过后,不少菜几乎原封未动,饭店服务员毫不可惜地将这些菜倒入垃圾桶。

  “饭店有规定,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剩菜剩饭禁止二次使用,更不会让我们带走。饭店和收泔水的签有购买协议,这些剩菜一直都是卖给养殖场。”临安某酒店服务员小王说。而另一家饭店的服务员小张则告诉笔者说:“现在饭店都有规定,每次婚宴结束后,我们都有义务提醒就餐者是否打包。但碍于面子,只有不到三成的就餐者会打包,打包的也大多是虾、蟹、排骨等几样高档菜,剩下的菜还是很多。”

  “每年参加婚宴几十次,不去都知道婚宴会有什么菜,早已经吃得索然无味。不过,每一次看着那么多的剩菜被倒掉,确实觉得很浪费。”市民王女士说出了参加婚宴的感受,“但是打包多不合适呀,很没面子的。除非和主办方关系特别好,拿一千元礼金再打包一些‘回扣’。”王女士说参加婚宴的首要任务是捧场,吃饭倒是其次的,这叫“贵在参与不在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参加婚宴不是改善伙食的一种方式,很多菜都是稍作品尝。“打包,一是没面子,二是不卫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挽救“剩宴”

  承担这多方压力完成的一场婚礼,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大家开心,辛苦和浪费都被忽略不计了。是不是一定要如此隆重,我们才会幸福呢?

  其实关于婚宴浪费和减轻结婚经济压力的问题,已经有人提出了是否可以以自助餐的形式进行。在外国和国内一些发达地区,集体宴会以冷餐、自助餐的形式举办,参加的客人只需带上你认为主人会喜欢的礼物,送上祝福。另外,自助餐婚宴的菜品、价格都可以由婚宴主办方来定,饭店会根据主办方的要求保障客人吃饱、吃好。北京、上海已有人开始尝试自助形式用餐。

  在临安,婚宴能否以自助餐的形式举办,关键还要看主办方能不能接受。据了解,主办方之所以不选择以自助餐的形式举办婚宴,一是因为传统,二是因为面子,三是因为对自助餐婚宴不了解。

  临安,我们期待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冠以“勤俭节约”的传统内涵,幸福依然可以延绵持久。(陈浣铃)

【编辑:张海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