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界粮食日引“挨饿”狂潮 3000网友禁食24小时

2013年10月16日 15:43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天是第33个世界粮食日,从昨日开始,一场名为“饥饿24小时”的公益体验活动在微博上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活动参加者将尝试在今天禁食8或24小时,并通过微博或微信分享自己对饥饿的感受。据了解,该活动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内公益机构及热心志愿者发起,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世界饥饿问题的关注。

  1

  网友

  体验饥饿警示“不能浪费”

  合肥的张女士也是这次活动的体验参加者之一。同时,在她的说服下,她的另外两名同事也尝试加入了进来。“我们希望,通过体验饥饿,以警示自己‘消费不能浪费’,而在这个地球的其他角落,此刻正有许多人遭受着真正的饥饿。”

  按照既定体验计划,她将从今天上午9点整开始禁食,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这是体验计划A,也就是禁食8小时,此外,如果觉得这样的挑战没有难度,也可以选择体验计划B,和北京的文化演艺界人士一起挑战24小时禁食。”张女士向记者介绍,她就感觉计划A“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她决定给自己更大的挑战。

  上午8点50分,张女士通过微博分享了自己的第一段体验:“从昨天晚上7点吃过晚饭后,我就一直没有进食。我一直坚持每天吃早饭的,不过,为了体验今天的活动,我特意要求自己早上没有吃早饭。早上8点那一会,胃确实饿得有些难受,不过,忍了十来分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出生在农村的70后,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艰苦,“没到饭点,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不过,最近这些年,那样的饥饿感一直没有再出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浪费反而越来越多。”

  2

  质疑

  是不是吃撑了才“禁食”

  据了解,此次“饥饿24小时”2013公益体验活动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内公益机构及热心志愿者发起,全国5大区域8地公益组织同步开展,通过主题网页、微博实时分享体验感受。

  此次活动的区域志愿协调员夏林女士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0多万网友响应了此次活动。

  不过,记者也发现,与张女士等人的积极拥护相比,也有不少人对这样的体验活动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要禁食,是不是吃撑了?”网友“红星闪闪”就在微博评论中表示,倡导节约,关注饥饿问题诚然是好事,但这样的行为艺术难以产生实质的作用,“我就注意到,有人就将这个体验活动当成一种单纯的挑战,有的甚至在一顿猛吃之后,挑战所谓的极限。”

  “我们的目的,就是唤醒大家对饥饿的回忆,并由此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饥饿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身边却有很多人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早已对饥饿没了感觉。”夏林表示,这样的公益体验活动,目的并不是要大家挨饿,更多的是希望传播节约的理念,“确实,短暂的禁食体验,引起的也只是短期的生理反应,与真正的饥饿并不一样,但是这样的生理体验,也是让节约、关注饥饿的理念触及心灵的一种方式。”

  3

  调查

  很多人不知有“粮食日”

  “你知道今天是世界粮食日吗?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挨饿是什么时候吗?”今天上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5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结果发现,仅有一位年轻人知晓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我也是昨天上网浏览新闻,才偶然知道的。这个活动的创意挺好,现在,生活也富裕了,可是浪费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受访的李先生表示,他确实已经有很长时间,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有“饥饿”这种感觉。

  “挨饿,常有的事情啊。”正在沿河路某小区工地干活的赵师傅说,他每天都是早上7点多点开始干活,一直要忙到中午11点半,“干整整一个上午的活,你说,我会不会饿?”

  夏林同时也提醒志愿者,24小时不吃饭会对人体的血糖、消化系统产生影响。进行24小时饥饿体验的人期间应该多补充水分和糖分,喝点糖水,体验结束后第一餐不能吃过饱,八成饱就可以,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者胃下垂等问题。最好吃点稀饭等流质食物,让胃有个适应调节期,第二顿就可以正常吃饭了。夏林说。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