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年前受助千元 女教师辗转多地进京谢恩

2013年10月19日 04:4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9年前受助千元女教师辗转多地进京谢恩
    肖艳红(右)给恩人余久春送上感谢信。昨日,16年前被救助的山村教师肖艳红来京寻找恩人。

  9年前受助千元 女教师进京谢恩

  家中变故陷入困窘,其间收到数十文友鼓励和8000元捐款;近日辗转多地寻找曾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湖南邵阳的乡村女教师肖艳红因家中突遭变故,生活困窘,无奈之下,肖艳红给上百位文友写信求助。七年间,15位陌生人给肖艳红汇款8000余元,近80人在回信里安慰并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

  10月9日,肖艳红装着六个发黄的信封和一张红色的横幅,从邵阳出发,走上了“感激之旅”。她要找到信封上的六个人的名字地址,在他们面前打开横幅,说一句谢谢。

  昨天下午近5时,肖艳红乘高铁抵达北京南站,计划完成“感激之旅”的最后一站,找到最后一个要感谢的人:新街口外大街28号的余久春。

  余久春曾在2004年,资助过肖艳红1000块钱。

  嫂子出走撇下两个侄女

  1986年,19岁的肖艳红从邵阳师专毕业后,在邵阳市洞口县木瓜中心小学做了一名语文老师。随后,她结婚生子,生活美满。

  1992年,肖艳红家中遭遇变故,嫂子因故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女,家中的重担全部由年迈的父母承担。

  “当时家里没有额外收入,我每个月的工资100多元,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和两个侄女,十分辛苦。”昨天,肖艳红说,有一次,七个月大的小侄女因支气管发炎突然高烧不退,家中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拿不出,自己拿出50元钱,医院才同意收治侄女。

  肖艳红回忆,母亲在喂猪时,不小心摔倒,导致腰部静脉内出血,几乎危及生命,却因家中拿不出钱,一直没有得到治疗。“日常开销都经常赊账”,总觉得生活“进行不下去了,能活到什么时候,看命吧”。

  爱心人士为孩子交学费

  肖艳红说,自己在石家庄的一份杂文报上看到一个“文友聚会”的板块,上面是全国各地爱好文学的人公布的联系方式,供大家写信交流。

  为了排解压力,肖艳红开始和文友写信交流。

  很快,肖艳红收到第一封来自上海的回信。上海文友在信中鼓励她勇敢面对困境、顽强生活。

  肖艳红自己也不知道寄出了多少封信,“苦日子就在这收信寄信中,熬过来了”。

  7年间,近80位文友给肖艳红回了信,不少好心人寄来了衣物,有陌生人替孩子们代缴了学费,还有15人为肖艳红汇来了8000多元。就是这8000多元钱,肖艳红给老母亲治了病,给两个侄女和自己的孩子交了学费……“生活有了希望,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

  每一份爱心,肖艳红都会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面对面说一句感谢。

  一位好心人已去世

  2004年,肖艳红家中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她的侄女已经在广东找到工作,儿子也在北京读博了,她和丈夫努力工作,基本可以维持生活了。一个寻找恩人当面致谢的念头,在她心里涌出。

  随后,肖艳红把所有的信件整理好,主动与帮助过自己的文友联系,“有的通电话,有的我去找他们见了面,当面感谢……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帮助的人是心怀感恩的……我想亲口感谢他们”。

  为了圆自己的感恩梦,肖艳红在一家打印店里,做了一个“只想感谢您”的横幅。随后,肖艳红收拾好行李,带着横幅和信封踏上感恩之旅。

  10月9日,肖艳红独自来到广东韶关,江苏南京,江苏淮安,上海,分别找到了信封上的五个人,其中一人已搬家,一人去世。

  “我想告诉他们,告诉我的孩子,告诉大家,社会上好人很多,生活十分美好。” 昨天,肖艳红来到北京,见到了“感激之旅”的最后一个要感谢的人——新街口外大街28号的余久春。

  - 对话

  受助人肖艳红

  “素未谋面的人,汇款帮我”

  新京报:当时家中是什么情况?

  肖艳红:嫂子离开家了,哥哥也做了“甩手掌柜”,两个侄女一个还不到一岁,一个还没上学。我的母亲身体不好,每天带孩子特别累,父亲还要种地。当时,我一个月工资一百多块钱,还要养孩子,特别困难,家里经常赊账……当时挺绝望的。

  新京报:当时有没有想过其他办法求助?

  肖艳红:父母曾求助村里,但村子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

  新京报:给文友发出的第一封信写了什么内容?

  肖艳红:第一封信是给一个上海文友,信里写了一些家里的情况,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吧。

  新京报:你总共寄出了多少封信?收到多少封信?

  肖艳红:寄出了大概上百封吧,这里面有军人、教师、有学生和工人,各个城市都有。我也收到了80多封回信……素未谋面的人,给我汇款、鼓励我,我想着以后一定要感谢他们。

  新京报:和这些文友一直都有联系吗?

  肖艳红:大部分都见了面,或者打过电话,这次的六个人是一直没有联系上的,只有地址,我到当地去找,其中有一个人已经搬走,广东韶关的一位好心人去世了,我很心痛,对他的家人表示了感谢。

  新京报:你走了这么多城市,对他们表达感谢后,得到的反馈是什么?

  肖艳红:我觉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吧。去感谢的人也很高兴。

  资助人余久春

  “农民生活清苦,能帮就帮点”

  59岁的余久春,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师。

  新京报:你收到肖艳红的信是在什么时候?

  余久春:我在杂文报投稿,收到了一名文友的信。当时有点意外,往来几封信聊了一些文学和时事,后来她说起家里的事儿。2004年吧,我给她汇了1000块钱。

  新京报:这是你第一次资助他人吗?

  余久春:第二次,第一次也是资助了一个湖北的乡村教师,那位教师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说他常年资助贫困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拿不出钱交学费,我就给他汇了1200元钱。

  新京报:通信过程中,你觉得肖艳红是个什么样的人?

  余久春:蛮有想法的人,很有激情吧。希望她能渡过难关。

  新京报:你怎么想到帮助肖艳红呢?

  余久春: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劳动,通过早年到全国各地的走访,了解到农村农民的生活比较清苦,后来了解到肖艳红的事,我就想,当时我的情况比较好,能帮一点就帮助一点吧。也不图什么回报。

  本组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