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视曝星巴克坑人高利润内幕 揭众多外资品牌在华暴利

2013年10月21日 13:2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不少国人在出国旅游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国外买品牌货比在国内买便宜好多啊!广受白领追捧的星巴克,被认为稍显奢侈的哈根达斯,背的名牌包包,穿的运动鞋,在国外的价格原来如此亲民。近日,央视有报道称,价格高达30多元的拿铁其实每杯的物料成本竟不足五元,此报道又引来一番关于洋品牌在国内暴力定价的热议。

  据央视20日上午的报道称,央视记者采访并对比了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同款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元多。虽然在纽约和伦敦,这样一杯咖啡也卖到了人民币20元以上,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价格,同样带来高利润。

  而根据星巴克的报表,中国及亚太大区的利润达到32%,美洲大区的利润为21.1%,而欧洲中东及非洲大区的利润率只有1.9%。星巴克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市场是高利润率市场,并透露将把中国市场作为在美国外的第二大市场。

  对于在中国的高利润,星巴克给予了书面声明,称定价基于原料设备、员工福利等多重因素考虑,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星巴克在全球门店的价格差异大。而在中国的高利润率则因为,其在中国直营门店的数量比较少,合资店只计入利润,不计入之前投入的成本,因此显得利润较高。

  多种洋品牌定价远超国外身价暴涨

  纵观中国的洋品牌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一进中国就身价上涨的现象,绝不止于星巴克,化妆品,服饰眼镜,甚至是汽车行业,这样的涨价现象都屡见不鲜。洋品牌来到中国以后纷纷摇身一变成为大众难以消费的“奢侈品”。一项商务部门的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明显。

  个护化妆:

  50毫升的雅诗兰黛特润修护露美国官网价格折合人民币为550元,大陆专柜价940元,有390元的差价。倩碧宛若新生柔肤精华露美国官网价格:$37.50 折合人民币价格283元,

  大陆专柜价:550元 ,差价:267元。

  服饰包包:

  登录COACH美国网站,发现同样一款包包,美国卖30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而在国内的价格则高达5000多,基本翻了一倍。法国巴黎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7500元,加上10%的关税不超过8500元的路易威登包,在中国销售的价格是12700元。在英国售价2100元的博柏利围巾,加上25%的关税价格也不超过2600元,可是在中国的商场里价格却变成了4500元。

  进口汽车:

  越野车品牌Jeep大切诺基在中国起价人民币57.99万元,但在美国售价折合人民币还不到18万元。2012款宝马M5海外售价折合成人民币52.4115万元,但是中国市场报价却是185.8万元,中外差价达133.3885万元;奔驰海外售价35.6766万元,进口到国内就需要159.8万元。根据整理的数据,在42款豪车中,共有19款豪车的国内外差价达到50万以上,差价在100万以上的有7款。

  手表配饰:

  施华洛世奇同一款式的手表,在大陆售价为6600元,而在香港售价折合人民币约4390元,欧洲售价折合人民币约3954元,仅为大陆售价的六到七折。浪琴黛绰维纳款在Goldsmiths的零售价是2080镑,折合人民币约为22000元。而在国内,这款手表的全国统一售价为34800元。同一款手表的定价相差12000元。

  电子产品:

  一台在中国组装的苹果15吋视网膜屏笔记本电脑在美国官网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为13735元,在中国内地官网售价为16488元,比美国贵出近3000元。

  国内价格畸形众说纷纭

  品牌定价暴力也好,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也罢。社会各界对洋品牌在国内价格畸形各持己见。还以星巴克在国内涨价为例,星巴克近日发声明称: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动因完全不同。另外,财务报表显示不同地区利润率的巨大差异,星巴克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定价策略都是长期的,并且根据不同产品及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来评估和制定。星巴克的定价是基于对各种原料设备、基础建设投入、物流运输、员工薪酬福利、租金及汇率等各种运营成本的综合考虑。更有网友还表示,一杯咖啡,既不是垄断产品,也不是刚需产品,价格贵贱,完全应该由市场做主。如果消费者觉得价格高,完全可以选择不买,若要喝便宜的咖啡,可以去喝雀巢。

  编辑观点:坚持理性 不要盲目追捧

  洋品牌之所以内外价差显著固然有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的物流成本、增加的渠道成本、营销成本等因素,但其进入中国价格上涨的事实不容忽视。提醒消费者们在购物是应该坚持理性购物的原则,不要盲目的追捧洋品牌。与此同时,中国品牌自身成长更值得重视。面对众多的洋品牌,唯有坚持发展自主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冲击全球市场、在国际范围内有号召力的名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才能不给洋品牌耍“大牌”的机会。 (车柯蒙)

【编辑:何敏】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