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教授优越感不等于“一命换十命”

2013年12月03日 11:22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11月29日下午1点,一名为“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的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讲述了某大学教授在病情稳定后拒绝从CCU转入普通病房,对医生破口大骂,“并说别人的命关他屁事。他教授的命,是十个人都换不来的”。该网友微博实名认证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A12版)

  很难想象,一位平素儒雅的教授,也会有这样的嘴脸。“生命并无不同、人人和我有关”,这些说法对于一位旁观者来说并不陌生,只可惜,当旁观者成为当事人时,面对有限的稀缺资源,他也很可能亲自扑进去演绎“同命不同价”。

  单纯地批评教授“没素质”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围绕此事的讨论,若局限于抡道德大棒,吐口水、拍板砖,则意义极为有限,毕竟,教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重要构成人员,其理性、对医学的认知力应该高于一般人。以此事而论,教授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无论从医学上还是从心理上而言,他都已经不需要继续使用稀缺的急救资源。但显然,面对想象中的“生死格局”,这名教授很难把平素对科学的认知转化为实践。

  这种意识和角色的剥离,其实是一种心理机制失衡的反应。面对有限的公共资源,谁都不免想多占一点,谁都想搭一班顺风车。大多数人都同意“同命同价”的看法,可是跟自己有关时,又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受到更多、更好的关注与服务?医疗服务中插队预约、特殊病房、收取红包等现象频发,此种心理乃是滥觞。

  这种问题举一反三,可以辐射到更大层面。现实中,有些“君子”满嘴仁义,摊上事儿的时候总是另一副嘴脸。问题就在于,我们有基本的平等意识,却谁也不愿意成为分享的角色。而这样的社会既无法成为共同体,又容易因为言行不一而成为一个信任坍塌的社会。

  其实有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乃是人之本能。若加以足够的自律、规范,就有可能“由此及彼、由我及他”,塑造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这里的自律、规范,需要很多前提,包括正义的机制保障、公平的资源分配,还要有基本的信任度、依存感。预设这些前提,我们可以更好地考查教授的优越感究竟从何而来?

  毫无疑问的是,在教授“一命换十命”的豪言中,有一种“特权、优越”的角色意识值得关注。教授仅仅是病人,却固执地耍威风,恰是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层级现象,原本对教授给予必要的尊重和优待是为体现照顾人才,但若置身其中者,并不能认清这一点,反而把这种优待当成特权,无疑背叛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而这对于构建一个社会的信任度而言是致命的。

  过度占用公共的医疗资源,这是恶性行为;如果纵容这种行为,其恶性将会延伸到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授而言,真要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显然不应寄希望于“一命换十命”的雷人言论,而是应俯下身子,到学术领域扎扎实实地做出符合身份的贡献。(王庆峰)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