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慈爱院门前电缆拦路十年 学生致信广州市长一月解决

2013年12月09日 16:0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电缆的高度已提至五六米

学生们在给孩子们喂饭 (受访者供图)

  那是远离广州市区的一座慈爱院,里面住着170名特殊的孩子。慈爱院门前有一道仅有三米多高的“电网”:低垂的电缆盘踞在门前,频频绊住欲进门的车辆,也成为人们头上的“定时炸弹”。今年9月,一群来自广州市香江中学的高一学生,来到这里当志愿者。他们也关注到头顶危险的“电网”。这次,他们提笔将情况反映给广州市政府和广州供电局。短短三天时间,他们便收到答复。就在近日,困扰慈爱院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给脑瘫儿温暖

  家长轮流接送学生义工

  昨日上午,高一学生苗淇媛和她的同学早早就起床,准备出发去白云区钟落潭光明村。他们从市区出发,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光明村帽峰山脚下的慈爱院门前,许多孩子早已趴在铁门上,等待这群熟悉的大哥哥大姐姐。这是周日常有的场景。三个月前,苗淇媛的妈妈李女士带着她来到这里,探访这里的特殊孩子。回去后,苗淇媛将这里的情况告诉自己的同学。一组织,不少同学都自发跟她一起过来。李女士跟几位学生家长商量,由家长轮流接送这些小义工来回慈爱院,每两周来一趟。

  昨日上午,按照计划,两辆车载着11名学生再次来到慈爱院。一进门,不少孩子就向这些哥哥姐姐扑过去,欢喜地拉他们的手,求“抱抱”。慈爱院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这里收养了170名孩子,年龄在3岁到14岁。他们患有脑瘫、遗传病和唐氏综合征等。慈爱院与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合作,他们每周末会过来当志愿者。除此之外,平日里,有一些市民过来探访孩子。像苗淇媛他们这样,固定每月来进行义教和服务的人还比较少。每次,他们来到之后先跟孩子们玩,10时30分时,他们便跟慈爱院的老师一起,给孩子们喂饭。

  解慈爱院烦恼

  学生仔致信广州市长

  真正令这群中学生跟平日里过来的热心市民显得不同的是,他们关注到困扰慈爱院长达十年的难题。刘先生介绍,慈爱院的前身位于海珠区赤岗,2004年,慈爱院迁到白云区光明村。新址大门前的电缆,仅仅架在高约三四米的电缆杆之间。加上电缆中间会低垂,距离地面就仅有三米来高。随着村里的建设,电缆还在不断增加。

  除了小轿车,稍微高一点的车开过,都可能被电缆绊住。“有时候供应商会送食物过来,大车是完全进不了的。平日来探访孩子的热心人士的大巴,也会被电缆拦住。要是台风天,那些电缆被吹得摇摇晃晃,看起来都觉得很危险。如果哪根电缆掉了下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刘先生说,一直到近两年,他还在向村、街道和镇供电局反映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回应,“村里的电缆都是一个线路,想把它们架高,没那么容易。”记者在现场看到,附近一带的电缆都比较低,但由于四周都是平房,矛盾并不突出。而慈爱院不仅人流更多,地势也相对四周更高,因而离电缆更近。

  得知慈爱院的烦恼后,10月中旬,苗淇媛开始动笔给市长信箱写信,“尊敬的领导你们好,我们在白云区钟落潭光明村的慈爱院门口看见了垂下来的电缆,特此提出倡议,希望供电局能提供帮助,把电缆改到地下去。慈爱院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保障的地方,需有爱心人士探望。电缆太低,大巴无法进入,会给献爱心带来不便而且十分危险。更重要的一点是安全问题,慈爱院里的孩子都是孤儿,镇上的人也常在电缆下方走动,也为镇上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镇上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根本没有留意到自己身边的危险,所以我们希望在意外发生之前,政府能够主动帮助他们。保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同时也能为慈爱院的孤儿们带来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从网上查到地址后,苗淇媛将这封信分别寄给了市长信箱和广州供电局。

  如学生们所愿

  十年难题一月内解决

  在挂号信寄出的三天后,好消息便传来了。苗淇媛在信中留的是班主任的联系方式,最早是班主任接到了电话。钟落潭供电所负责人在电话那头表示,他们正在去慈爱院的路上,想确认准确的地址。这个消息,由班主任转告给家长和学生。第二天,施工队开始到现场施工。据了解,由于经费问题,施工人员并没有如学生们所愿,将电缆埋到地下,而是将电缆杆架高,将电缆的高度提至五六米高。

  直到施工队员到场施工,慈爱院负责人刘先生这才知道,学生们给市长写了信。这令他很意外,“学生们很超前,能想到用写信的办法来反映问题,解决了我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确实有用心在做,而且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别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困扰慈爱院多时的问题便彻底解决了。

  苗淇媛和她的同学说,他们也留意到媒体以往的报道,一些人通过给市长写信,解决了反映的问题。“我们也模仿这种形式,给市长写信就是为了引起重视,我们同时还给供电局也写了一封。”得到圆满解决后,苗淇媛准备写一封感谢信,再次寄出去。

  听说慈爱院的几名孩子被国外的家庭收养后,苗淇媛和她的同学还准备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英文。他们分为两三人一组,挑选一些语言能力较好的孩子,点对点地上课。在学生们成立的社会关怀与教育社团里,计划明年还继续招新,寻找更多志愿者到慈爱院服务。  (文/图 记者 林园)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