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杜绝悬案需要制度化设计

2013年12月17日 10:23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热点事件仍一直没有结果,新华社梳理盘点几个焦点性“悬案”如:河南义昌大桥垮塌事故、“镉大米”事件、王林非法行医事件、陕西富平拐卖婴儿案、张艺谋超生案……众目睽睽之下已然成为“悬案”。

  热点事件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很多值得期待的真相,或会还会有丑陋和不公。牵涉热点的事件基本都和一些公权部门有关联。对于负面的热点事件,涉事责任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积极处理,而是如何将大事化小,然后小事化了。一个“拖”字,道尽其中隐晦曲折,最终让多少热点成了“烂尾”。

  热点成“烂尾”,这只能加深人们对涉事部门、单位的不信任。究其因,“烂尾”都和有关部门、单位或领导的“不作为”有关。他们遇到舆论曝光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能躲则躲,能闪则闪。实在躲不过去了,用官僚主义作风搪塞群众,说什么“不清楚”、“不便透露”,或者声音洪亮地表个决心,许个承诺,努力抚平一时沸腾的舆论。等到舆论热浪过去,有些事好像未曾发生一般,立刻绝口不提。尽管官方在宣布调查后,本应该及时将有关调查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但在这种糊弄公众的形式主义之风下,调查结果不出所料地成为难解之谜。这哪里是什么“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不仅如此,这样的推诿和搪塞其实还涉及到一些部门和官员的诚信缺失,言而无信,言而不行,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二次伤害。

  在如今的舆论监督环境下,有新闻不“断头”、改革才有盼头的说法,所谓舆论有压力,官员才有动力。但是,通常情况下,媒体不可能、也难以做到始终紧盯一个热点不放,指望媒体大包大揽的想法显然不切实际。要消除“烂尾新闻”,还得靠行政、执法的力量,可以通过建立舆论热点事件调查处置的刚性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公权力部门的行为,杜绝推诿和搪塞。

  应当看到,热点频现烂尾最终直指制度的漏洞。一个社会的良性运作,肯定不是一味依赖媒体曝光,必须依靠健全的法治。毕竟,通过舆论监督促使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依靠的是外力,而如何通过制度化设计来激发和增强行政执法部门解决热点问题的内在动力,这才是深化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